
1977年,在吉米·卡特的國務院任職時,我被派往印度,說服該國領導人不要發展原子彈。東道國回答說,他們要趕上中國。我說,巴基斯坦將不可避免地會跟進,世界將變得不太平。
印度承諾,不會出口核武器技術。迄今就我們所知,它的領導人遵守了他們許下的諾言。但巴基斯坦原子彈之父卡迪爾·汗建立的核武器走私網的曝光,證實了我當初預見的危險。有人稱卡迪爾·汗的走私網是為了擴散“伊斯蘭炸彈”。但是,除了利比亞和伊朗,朝鮮也在輸入國之列,因此把它稱之為“腐敗炸彈”更為確切。
巴基斯坦發生的事情表明,核技術擴散并不能鞏固由相互威懾所帶來的穩定。相反,它增加了腐敗泄漏的可能性,使恐怖分子能獲得核武器。這威脅到每個人的安全。任何病態的極端分子都可能摧毀新德里、東京、巴黎,或他們選擇的任何城市。
現在,世界的目光注視著巴基斯坦核技術的輸入國之一——伊朗,因為該國似乎熱切渴望建立自己的核武庫。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去年8月份伊朗開始在一座試驗性的離心機工廠進行鈾濃縮,并正在建設規范更大的地下濃縮設施。
伊朗聲稱,其目的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但核查人員卻發現了極少量可用于制造武器的高濃縮鈾。去年10月,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宣布,伊朗已接受更廣泛的檢查。
另外,在法國、英國和德國外長訪問伊朗后,伊朗宣布暫停濃縮計劃。現在,它卻暗示可能恢復濃縮活動,而最近媒體有關伊朗從巴基斯坦進口的報道表明,伊朗并沒有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披露全部實情。
伊朗表示,作為非擴散條約的成員國,它有權進行鈾的濃縮,用于和平目的。不錯,但那是因為非擴散條約在制訂時就存在漏洞。即使一個國家同意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廣泛的檢查,它也能披著和平利用核能的外衣,合法地積累濃縮鈾(或后處理钚),然后突然宣布環境已發生變化,并退出條約,使其能迅速制造核武器。
如果伊朗付諸實施,不僅原本不穩定的地區會更加危險,而且有可能導致全球非擴散機制開始瓦解。伊朗可能會問,其他國家有什么權力要求它放棄核武器。回答是:在簽署非擴散條約時它曾做出過承諾,以及鑒于此舉可能會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后果。
正因如此,布什總統聲明,伊朗發展核武器令人無法接受。然而,美國的單邊選擇是有限的。這不僅是因為美國軍隊在伊拉克疲于奔命,而且是因為美國介入伊拉克的方式損害了美國的信譽,使之難以拉攏同盟,以遏制伊朗的核野心——事實證明,伊拉克的核能力還不如伊朗。
所幸的是,我們有多方選擇,也有先例可循。20世紀70年代中期,許多非擴散條約成員國計劃進口和開發濃縮和再處理設備。由于意識到其對非擴散機制的威脅,蘇聯、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成立了“核供應國集團”,控制濃縮和再處理設備。此舉在不修改條約的情況下部分堵塞了條約的漏洞。
現在,這樣的國家應聯袂與伊朗及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應該給予那些希望發展核能而非原子彈的國家在提供燃料和燃料廢品處理方面的國際保證。
比如,如果伊朗同意放棄濃縮和后處理計劃,援助伊朗建造布什爾核反應堆的俄羅斯應向伊朗保證,提供低濃縮鈾燃料,并將反應堆使用過的燃料送回俄羅斯進行再處理。該協議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安理會可宣布,進一步擴散核武器是對和平的威脅,任何越過雷池的國家都將受到制裁。這個解決方案還可加上胡蘿卜——保證伊朗獲得核燃料循環中的不具威脅性的部件。以下做法還能使胡蘿卜更甜:向伊朗提出,如果伊朗保持非核化,可放松制裁,并提供安全保證。
歐洲外長們已表達了他們對伊朗核計劃的擔心。俄羅斯指出,它愿意提供類似的燃料服務。安理會到了將核燃料循環中最危險的環節置于國際化管理之下的時候了。現在從不幸的卡迪爾·汗事件中吸取教訓還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