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銀行業監管機構已經打響了金融衍生產品的發令槍。毫無疑問,很多人會加入競賽,但正如往往在中國發生的情形那樣,誰也不清楚獎品到底是什么。
2月初,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一攬子規則和法規,從今年3月起允許國內外人士從事期貨、期權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交易。根據預期,各銀行、基金經理和其他金融機構將有興趣到該領域尋找商機。
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德意志銀行新加坡辦公室的豐恩·高表示:“市場規模如此之大,令大家十分振奮。”
障礙不容忽視
按全球標準衡量,中國的金融市場仍然很不成熟。
由于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所以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推出的金融衍生產品多半將以外幣計價。
中國是個大量進口商品的國家,早已有了衍生品交易。目前有三家交易所交易商品期貨,分布在上海、大連和鄭州。
但金融衍生產品則是另一回事。將近兩年前,上海期貨交易所向監管機構提出申請,想開展股指期貨的交易,并表示它也同時在研究利率期貨和匯率期貨。迄今為止,此事還沒有任何下文。上海期貨交易所只是和芝加哥商品交易簽了合約,共同開發產品。
盡管新規則旨在保證市場安全運作,但市場氣氛很可能以謹慎為主。人們還沒有忘記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情形。當時投機和價格操控盛行,導致政府下令關閉了十二家商品期貨交易所。
中國有不少券商仍是國有的,它們慣于在損害客戶利益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帳戶交易。中國證券業受到批評的問題很多,包括腐敗、管理不當和價格操控。
再者,當人們說到中國的巨大潛力時,他們主要指的是人口數目。相比之下,中國的金融實力還是有限的。
就未償債券而言,中國的國債市場價值大約5000億美元,與8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股票市場規模也只有大約50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還是未流通股份。
金融衍生產品主要用于對沖。比如,國債投資者通過買入債券期貨,可對沖其持有的國債價值因利率變動造成的損失。
金融機構規劃業務
與其他國家的企業一樣,中國企業也希望能夠以最高效率管理其流動資產。盡管它們已在運用衍生產品,但活躍程度仍相當有限。外國銀行仍有十分廣闊的空間向中國企業推銷其衍生產品及操作技能。
匯豐銀行香港發言人加瑞斯·赫維特透露,匯豐銀行將向中國銀監會申請相關經營許可。“我們注意到,本地企業的需求有增無減,它們對現金管理產品的運用越來越熟練,”他說。
香港摩根大通企業衍生產品營銷經理肯尼思·趙表示,他們有望在兩大領域推出面向企業的金融衍生產品,即:企業投資組合的“收益增強”和企業現金流的負債削減。
去年,中銀國際在香港推出金融衍生產品。該行表示,現在它將在中國內地的分行推出此類產品。
至于以人民幣計價的衍生產品,發展空間就要狹小許多。在中國經營的商業銀行,均受到央行的嚴格管制,無論對于貸款還是儲蓄,都只能在極其狹窄的范圍內設定利率。這方面的改革可能還需要五年。
沒有一個自由的利率市場,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就難成氣候,因為利差太大,難以吸引客戶。
金融衍生產品只是中國政府金融總體改革方案的一部分,該方案還包括進一步大規模減持國有股的計劃。新規則的頒布,表明政府含蓄地承認,沒有這些規則,現代金融市場就不能高效率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