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即使是居住在風雨飄搖寒舍中的窮苦人,財產權也使他完全有權抗拒國王的擅自闖入
現在社會上的看法都認為從私營企業發展看,從富人的角度看,應提倡將保護私有財產寫入憲法,而沒能看到社會公正對保護私產入憲的迫切性,或者說他們盡量回避窮人的話題,那些反修憲的觀點也是基于對社會公正的擔憂而反對。其實,將保護私產寫入憲法,不但對提高經濟效率有益,從窮人方面看,從社會公正角度看,也是迫切需要的。私有財產的保護不但是富人的定心丸,它也是窮人的福音書。
我們一直強調社會的發展需要穩定,那么,穩定又從何而來?從口號中是來不了的。正如茅于軾先生所說的:“一個社會如果窮人占多數,社會是不穩定的,只有中產階級占到多數才可能穩定,現在發達國家都做到了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方法很簡單:就是要保護所有人的財產,特別要保護窮人的財產,因為他們是社會中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人群,而且也只有這樣,窮人才有可能慢慢地變成中產階級。”目前,我國中等收入者僅占人口比重的16%,離30%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在這樣一個培育過程中,對窮人或者說對弱勢群體的財產保護是非常重要的。
國王不能進
財產權是其它一切自由的前提,一旦財產的保障失去了,其它的權利、自由也就很難保住。財產有保障對窮人和富人都是有益的,從邊際效用角度看,可能對窮人的意義更大。
劉軍寧先生的例子很精彩也很現實。他說,財產權與財產的配置是否平等與窮人富人均無關系。乞丐的饅頭與貴婦人的鉆石項鏈失去了財產權的保障,它們都有被搶走的危險。同樣,他們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不論饅頭與項鏈的價值上有多懸殊,乞丐與貴婦人的社會地位有多懸殊,饅頭與項鏈作為財產對自由與人身安全的指針意義是一樣的。他進一步假設說,如果乞丐有兩個待食的孩子,那么財產權的喪失意味著他們將挨餓一夜,而對于貴婦人可能僅意味著她有理由明天換條更好的。在私有財產權得不到充分、公正的保護的時候,受損害最大的往往是處于弱勢地位的窮人。掌權者當然可以用權力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富有者也可以通過將財富與權力結成密切的關系謀求保護,唯有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要么靠政府的公平、法律的公正、稅制的合理來保護自己僅有的財產,維護他們最起碼的尊嚴和獨立;要么為了自由,群情激憤,起來抗爭,引起社會的不穩定與動蕩。歷史告訴我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人最有可能造反。
社會底層民眾財產的邊際效用是非常高的,侵害這些財產,個人及社會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在英美法的法諺中對私有財產的尊重被形象地概括為“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很好地說明了私有財產的神圣性,即使是居住在風雨飄搖寒舍中的窮苦人,財產權也使他完全有權抗拒國王的擅自闖入。
下崗者的保護
從社會公正的角度看,這些年來,社會底層民眾由于處于弱勢地位成為最大的受害群體,究其原因,就是私有產權沒能從憲法的高度得到制度保護和價值肯定的結果。改革歷程中的暴富階層及無權勢群體日益貧困的形成、目前社會上討論很熱的兩極分化等問題,與國有資產產權不清是密切相關的,社會不公的根源,不是太強調私產,而是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不夠。
現在國有資產重組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改制企業中職工利益不能得到保護的問題源頭在哪?其根本原因是因為產權不清。目前在已改制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一些改制企業不能夠認真履行改制方案、轉股資本金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兌現、職工的各項保險不能得到維護和保障,在改制過程中各相關政策文件不對職工開放,實行暗箱操作,嚴重侵犯了企業職工的利益。
任何社會要進行改革都必須付出成本。那么改革的成本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本由誰來承擔?按我們現在流行的“減員增效”的改革辦法,顯然其大部分改革成本由下崗者承擔了,而這部分人多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當初的工作生活都是由國家計劃安排的,甚至干什么工種也是安排好的,而其所從事工作多具有資產專用性。現在要發展了,不需要這種工種了,他們就成了冗員,要被裁掉。這無疑是對他們的專用資產這項財產權的剝奪。這樣讓一部分不幸的下崗人員承擔改革的成本顯然不公平。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我國失業人口600多萬,實際上加上漏登的失業者和由于工廠瀕臨倒閉實際上處于失業狀態的人數,中國目前的失業人數遠不止這個數。龐大的失業人群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隱患,不盡快解決,恐怕積重難返。國家對這部分人的私有財產保護,并在此基礎上為其創造創造財富的機會顯得特別重要。
拆遷戶的生計
在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各地大搞開發區的環境下,“征地拆遷”過程中對私人財產權的保護問題日益突出,而它所牽涉到的往往是農民和低收入的城市居民。由于這一過程中對私人財產權的恣意踐踏,在農村存在著大量以開發為名義圈地的事實,不管農民的意愿,廉價占用其土地,所給的補償費甚至有被克扣現象,城市中以舊城改造、修形象工程等名義征地拆遷,很多地方政府按地方行政法令低價收購土地后高價轉手給開發商,甚至有些地方此項收入成為其“第二財政”,而真正落實到拆遷戶手中的僅是那么一點補償。
據信訪部門介紹,目前城市拆遷問題已成為群眾信訪反映的焦點之一。拆遷戶之所以不滿意,“因拆致貧”是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大多數城區居民被安置到城郊,導致生存成本大增,除購買住房和家用品外,謀生手段往往要從頭再來,交通、購物、子女入學等都成為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而這些問題沒有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足夠重視。
城市居民的房產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命脈,承載著太多的東西,一座房子被強拆,很容易引發“家庭地震”和社會沖突。因此,城市拆遷本身不僅僅是拆房子,應是一個包括拆遷、補償、房產、土地、建管、街道、社保等多方面廣泛參與的系統工程。單項突進必然引發矛盾,配套聯動才是首善之選。
營造保護私產氛圍
現在我們的很多民眾、政府官員甚至執法人員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觀念是極其淡泊的,有人認為私產保護是富人們的事,窮人沒有什么財產,哪需要保護?尤其在農村。譬如,一些地方的鄉干部在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對違反者進行抄家甚至更惡劣的整個拆掉人家剛蓋起的小樓房。江西某村在2003年非典期間,有一村民出國務工回家與鄉、縣干部生起摩擦,干部在不打收據情況下強行拉走其耕牛,開走其農用機車等。這樣的例子很多,讓我們對我國國民的私有財產觀念不免產生擔憂。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強調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不管是針對哪個人的,我們要營造一個尊重他人私有財產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