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瑾
10月15日,《空房間》在韓國上映。金基德雖然憑這部影片在威尼斯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但對它在韓國的評價并不樂觀。金基德的作品在韓國一向難以為主流所接受,這次的《空房間》又找來“慰安婦事件”中飽受批判的李成延做女主角,可以說,他已經做好在國內挨罵的心理準備。可是事實總是出乎意料。上映以來這幾天,罵聲自然還是有的,卻不如想象的那么激烈,甚至比以往還消減了些。
一直以來,關注邊緣人的電影并不能說少,特別是藝術影片喜歡選用這種題材。但是像金基德這樣一貫地關注邊緣人,而且表達手法也非常極端的并不多。他以往的影片明顯受到安東尼奧尼、帕索里尼的影響,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可以說是變態。因此他的影片在韓國也一直處于邊緣的狀態,甚至被誤解為情色導演。
《空房間》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也打破了他的許多慣例,男人沒再殺人,女人沒再做妓女,畫面也少了些鮮血。《空房間》的故事很簡單,一個傳單派送員與一個受丈夫虐待的女人相愛,兩人把一個個閑置的空房間當成自己的家,直到有一天他們在一個空房間看到了一具尸體。警察突擊檢查,男人被抓進了監獄,女人收拾著空房間等他回來。故事沒有太多曲折,恰如鏡頭的一望到底。男人靜靜地窺視鎖孔,女人靜靜地收拾房間,連陽光都是靜謐的。
《空房間》的畫面也很干凈。金基德的影片常常很少對白,他喜歡用各種富含隱喻的事物和景象,喜歡通過刺激感官去刺激心靈。表情、動作、環境,是他講故事的主要語言。《空房間》依然主要運用這些語言,只是變得簡單干凈了許多。像武俠小說里的高手都要換上一把鈍劍一樣,金基德也開始剔除花哨的技巧,換用一種更質樸的方式傳遞思想和情緒,這種刺激不會讓你當場血痕累累,卻讓你品嘗到更深沉的痛苦。
于是金基德的“邊緣人”形象也開始出現變化。在以往的金氏作品里,那些人物像道具、背景一樣,成為符號,象征性地演繹著欲望與毀滅。而在2004年的兩部新片《撒瑪利亞》和《空房間》里,他們終于從一個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環境里走出,開始向生活回歸。
金基德從窮困潦倒漸漸走向世界電影舞臺的中央,他鏡頭里的人物從另類抽象漸漸走向生活和平靜,這兩條線索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也許會有人因此認為他將偏離邊緣,但在我看來,他將因此更好地為邊緣人代言。如果說以前他是用邊緣的語匯揭示人性中普遍的罪惡的話,現在他才真正開始傳遞那些生活在邊緣的人的獨特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