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苑菁
中國的電子商務教育基礎很弱,培養的學生很平庸。
梁春曉,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易趣杯”首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評委。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電子商務業界專家,你是否覺得大學生這個年輕的群體給電子商務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
梁春曉:電子商務的泡沫狀態在2002年下半年就結束了,已經進入贏利狀態。現在從事電子商務沒有不贏利的,情況和三年前正好相反。大學生投身于電子商務,進一步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大學生也可以利用電子商務發展的大好時期推動創業步伐和學業。
中國新聞周刊:電子商務是否是緩解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好的渠道?
梁春曉:電子商務對大學生個人創業,創造了條件。阿里巴巴總裁馬云提出了“網商”的概念。將來有非常多的人從事電子商務,我把它叫做“海量網商”的時代。
一些個人電子商務平臺,像易趣、阿里巴巴,為許多大學生帶來了就業機會,這是我們經過調查證明的。另外,企業的發展也需要大量的電子商務人才,現在企業很缺乏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電子商務人才,他們很需要這一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電子商務是未來的就業方式是毫無疑問的。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易趣杯”首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的評委,你對參賽的大學生選手總體水平有何評價?
梁春曉:這次大賽組織得非常好,但是我對參賽選手的表現很失望,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大多數評委都有這樣的看法。參賽選手幾乎沒有創新的想法,想法非常平庸,也沒有特別的長處,總體的感覺就是太平。
中國新聞周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
梁春曉:原因出在我們的教學上。我國的電子商務教育基礎很弱,培養的學生沒有某方面的特長,很平庸,這和我們電子商務教學中存在的培養定位不清晰有很大的關系。
電子商務教育一定要分類培養人才,我把它分為三方面的人才:第一類是商務型電子商務人才,這類人擅長網上營銷和采購,懂一點技術;第二類是技術型電子商務人才,他們對電子商務技術非常精通;第三類是戰略型電子商務人才,這類人大部分是碩士,給企業的升級換代,對電子商務發展以戰略性的規劃。要讓那些長期從事電子商務經營和咨詢的人才在電子商務教育上有發言權。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大學生怎樣處理好學業與“練攤”的關系?
梁春曉:在網上開店是一件很費精力的事,要做好肯定得非常投入。所以,除非是生活特別困難,我建議大學生別太著急“練攤”。有些大學生把“上網練攤”作為一種體驗,那我很贊成。電子商務發展太快了,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根本來不及更新,密切關注和跟蹤電子商務的最新發展動態一點都不亞于學習書上的理論知識。
中國新聞周刊:有沒有專門制定一些法律來保護網上買賣雙方的利益?
梁春曉:網上欺詐被人為夸大了,我們也專門就此作過一些分析。人對新事物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感。上世紀80年代,銀行卡推出來的時候很多老年人都不敢用。現實中有很多的欺詐行為,我們都司空見慣了,但在網上出現一點點就被夸大。我1998年就開始在網上買東西,沒有出現過一次問題。
網上的欺詐行為當然有法律來管,專門針對網絡的法律有的已經正式出臺,像《電子簽名法》,還有一些也在準備中。同時我們現有的法律對網絡依然適用,易趣網就因一個客戶拒絕支付傭金而向法院提出起訴,最后法院判決易趣勝訴。不是說在網上就沒人管了,法院、工商部門都可以來管。
中國新聞周刊: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梁春曉:現在電子商務發展得非常好,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從泡沫進入寒冬,現在迎來了明媚的春天,這是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好的時期,從行業里的投資和兼并就可窺見一斑。未來若干年內,電子商務會發展得很好,這給許多大學生帶來了很好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