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個民事判決,因為松原市政法委的介入,發生了變化。據《中國青年報》日前報道,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一個經濟糾紛案件的過程中,竟然根據“市政法委會議紀要精神”及相關法律條文,作出了中止對該判決執行的裁定。
法院做出的民事判決,因為政法委的介入,就忽然中止了執行裁定。政法委在這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是在進行執法監督,還是干擾了司法獨立,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法院判決書或裁定書不應引用規章制度、會議紀要或社會評論等作為法律依據,這應該是一個常識,但是,法院為什么違反常識,將市政法委的會議紀要精神寫入民事裁定書呢?芽人們在這個時候一定會把批評的矛頭指向法院。一個違反了常識性錯誤的行為,必然會受到人們的恥笑,但是,在這個常識性錯誤的背后,我卻希望看到這可能是法院在不可能真正完全獨立地行使職權時,做出的一種無奈的選擇,說出的一句無奈的贅言。
所以,我不知道法院做出這樣的判決書時,是不是有一些難言的苦衷。
據報道,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在執行過程中,遭遇到了松原市政法委的強力“阻擊”。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幾次召開有市委政法委參加的聽證會,就該案判決的執行問題進行聽證。聽證的結果竟然是,法院發出了一份民事裁定書,對判決中止執行。而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出人意料,因為政法委是政法各部門的領導機關,所以,政法委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對法院的工作施加影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由于吉林省松原市政法委對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具有管理權,所以,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請來市政法委聽證,這種方式不過是對獨立審判權利的讓渡,但是,政法委對法院如果只是執法監督,那么在當前的國情下,這也許在某些時候還能夠保證法院的工作更加完善,但若把監督變成干擾,則會讓我們的司法工作偏離公正的坐標。
當松原市政法委對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的管理權演變為一種“干涉權”,我想,一些法官把“市政法委會議紀要精神”看作裁定書的依據,就不再是一個常識性錯誤了。
法官只服從法令,而不服從命令。讓我們的法官服從法律吧,如果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需要,使法官屈從了地方權威勢力,那么,我們的社會公正就很難保證,而一些原本是法制社會的建設者,也許就會在不知不覺地淪為他自己也不愿看到的法制社會的破壞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