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是個周六。46歲的王建民起了個大早,比平時提前20分鐘趕到了他在中關村海龍電子城中租的小鋪面,把貨架上硬盤、鼠標等貨晶擺放整齊,等待顧客光臨。對于他來說,周末意味著每周一半以上的銷售額和毛利,能不能賺錢,全看這兩天生,意好壞。
王建民注意到,今天電子城門臼的人特別多,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現不對——怎么還來了大批的警察?原來,近萬名民眾聚集在海龍電子城廣場,抗議“日本篡改教科書”、反對“日本人?!?,齊聲高呼“抵制日貨”的口號。陳先生一看不妙,也和其他經銷商一樣,迅速把日系產品撤下貨架,裝進箱包。看著門外廣場上的民眾越聚越多,海龍電子城很快就關上了大門。
王建民想在周末多“收割”些銷售額的想法就這樣泡了湯。他沒想到;那些平時飄在高空、只能作飯后神侃素材的國際關系的“宏觀氣候”,這次結結實實決定了自己小生意的盈虧。
溫州市區的劉相魁手中有3輛出租車,由于今年油價幾次上漲,經營出租車的利潤越來越低,原來每班他凈收租金130元,司機們要排隊,現在收120元還要給別人說好話;生意差了,年前一輛出租車的牌照價值140萬元,現在110萬都不敢保證能順利出手,3輛車轉眼虧了100萬!
不知不覺中,中國商人們的生意,都已經被拴在“全球因果鏈”上。就在王建民因國人“抵制日貨”而受損的同時,人民幣升值;鐵礦石漲價、石油漲價、海外游資涌入,這些“國際氣候”也在各個層面上影響著中國商業鏈條上的每一個大人物和小人物。
匯率變動左右誰的財富
懸念只剩時機和幅度
204年,美國貿易逆差超過6000億美元,而且一路走高,其中中美貿易就“貢獻”子1240億美元。為了緩解國內政治壓力,美國政府老調重彈,要求人民幣升值。
2005年4月6日,美國參院通過附加條款,聲稱如果中國政府180天內不重估人民幣匯率,美國政府就要對所有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一律加征27.5%的關稅。
與此同時,美、英、法、德、意、加拿大、日本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也聯合向中國施壓,敦促中國放棄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這當然是美國的虛張聲勢,美國經濟對中國有諸多依賴,目前的經濟形勢使它不太可能對中國采取貿易制裁措施,也不可能減少從中國的進口。
但對中國來說,人民幣隨美元持續貶值的“負面影響”也非常明顯,不僅加劇了與國際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而且因石油、鐵礦石等進口生產資料成本大幅上升帶來了輸入性通脹壓力。
事實上,任何國家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最終都難以避免本國貨幣的升值,這是大勢所趨。今年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談到人民幣升值和匯率機制改革的問題時曾明確表示:“這項工作我們正在制定方案,何時出臺、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個出其不意的事情?!?月初,胡曉煉擔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央行行長周小川對剛履新的胡曉煉說:外匯改革不要拖后腿。
這意味著,人民幣的匯率政策調整作為中國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已進入嚴峻的“倒逼”時刻,升值只是時機和幅度問題。
周小川表示,人民幣升值是一個逐步的過程,現在正在做準備工作,“根據中國的情況一步一步推出?!?月2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則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短期內匯率幅度如果改變,最多也就幾個百分點,不可能達到10%。
而國外比較一致的估計是:中國有可能先第一步(3個月內)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幅度,讓人民幣匯率在上下3個百分點,也就是6個百分點幅度內波動;到2005年底人民幣/美元匯率上升到7.90,到2006年底為7.20。
房地產市場新變數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數百億美元的國際“熱錢”相繼進入內地,潛伏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高檔樓盤中。它們實際上并不是看好房地產,而是看好人民幣升值的前景。從那時至今,各大城市的房價節節攀升。如今,外資已經涉足房地產的消費、中介、開發各個環節,在這樣一個完整的鏈條中,中國幾乎無法對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匯兌進行管制。
在國內外的各種壓力下,如果人民市升值幅度(比如10%)沒有達到國際“熱錢”的期望(比如20%);中國的“讓步”,將使更多的海外資本對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產生預期。
到時候,很可能將有更多的“熱錨”涌人中國,投在房地產市場上。這將給中國政府正在試圖使其降溫的房地產市場走勢帶來新的變數。因而,我國大多數房地產開發商均把人民幣升值作為利好消息。
出口企業境況迥異
一旦人民幣升值,出口將受到抑制,這是國內許多企業最擔心的事情。學者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I%,出口減少0.8%至1.19%。一般而言,紡織、服裝、鞋類、家具、箱包、玩具、電視、空調等行業的企業出口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過,在中國的出口中,有大量低檔低價產品,它們在國際貿易中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市場和用戶群,人民幣匯率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不會減少出口額。比如說,某件消費類電子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日本產的賣80美元,韓國產的賣70美元,中國產的賣50美元,各有各的市場和顧客群。如果人民幣升值10%,其價格仍然具有競爭力,即使銷售量和市場份額減少,因價格提高了,出口額未必減少太多。
此外,對于大量的加工貿易(比如數碼、通訊等產品加工)企業而言,受到的影響將更小。由于中國是許多產品,在世界生產鏈上的最后一個環節,中國企業進口零部件進行裝配,然后再出口。它們出口的產品中,一般只有20%的部分有附加值;人民幣升值沒有影響到其余80%的成本,即使人民幣升值10%,產品的成本增加也不到2%。
那些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國內同行的出口企業,人民幣升值使中國產品都提高了價格,受到的影響也很小。2004年,我國出口退稅率降低了2%-4%,大部分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效果等同于人民幣升值),結果出口額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大幅增長35%,就可以說明問題。
出口企業受到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那些正在與發展中國家同行激烈競爭的公司。山東一些向日本出??谕┠景搴图揖叩墓荆瑢θ嗣駧派档南⒏裢怅P心: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就意味著自己的凈利潤減少1%;升值超過10%,自己的訂單估計大半將落人東南亞競爭對手的口袋。
人民幣升值后,由于石油、鐵礦石、銅、鋼材、塑料等原料的進口價格將下降,這對于能源消耗比較大的企業是個利好消息,但國內的能源和原材料生產企業將面對國際同行更大的競爭壓力。
對于高檔的生活消費品,如轎車、高級煙酒、高檔服裝、先進電子產品等,升值肯定會刺激進口,挑戰國內同類產品的競爭力。
有學者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1%,外商直接投資減少1%。匯率升值的影響在3個季度后下降一半以上,7個季度后影響幾乎消失。
印度財富之門為誰洞開
經濟的高速發展,越發讓中國企業對印度“既愛又恨”。愛的是其擁有近11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空間,特別是其3億中產階級消費能力驚人;恨的是其讓人生畏的貿易壁壘——印度關稅稅率平均27%,是我國產品被反傾銷最多的市場之一。
中國企業在印度做生意時常碰到各種困難,我國的摩托車企業對此感觸尤深。印度的摩托車整車進口關稅高達60%,零部件的關稅也高出其他國家很多。此外,印度實行包括廢氣排放和整車認證的強制認證,中國企業很難通過。目前,中國摩托車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非常低,出口額竟然大大低于越南、緬甸等小國。
盡管從2002年開始,中印貿易一直高速發展,200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已達136億美元,增長率達80%,但也僅占當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多一點。在印度市場上銷售的中國商品,有相當數量是繞道尼泊爾等國家,還有一部分則是走私的水貨。
今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以及《中印聯合聲明》的發布,讓我國眾多摩托車企業重新煥發了對印度市場的熱情,紛紛表示將集中力量主攻印度市場。
當前,中印已經達成了建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共識,并商定,到2008年雙邊貿易額將達到200億美元,2010年達到30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印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也已經進入實質探討階段,計劃2005年12月底前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框架協議,并開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最終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
可以斷言,中印兩國經貿關系已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正在逐步降低關稅和消除貿易壁壘的印度市場對我國眾多行業都是一個“新大陸”。
現階段,對中國生產企業和進出口商而言商機已經顯現于以下幾大領域:
一是機電領域。印度家電制造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電視、冰箱、洗衣機和家用空調普及率較低;諸如燈泡、電風扇、廚房用品等產品也有較大市場。目前中國在印度市場的產品仍以中低檔為主,手機、家電、家具、摩托車等商品價廉物美,比較受歡迎。
同時,印度為改變能源緊缺狀況,正在大力建設火力、水力電站,改造老電站,加快更新輸變電設備,對變壓器、高壓電纜、繼電器、儀器儀表等產品有較大需求。近幾年印度每年工程機械設備銷售額約15億~20億美元,年增長率20%~30%。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目前印度基礎設施水平相當于中國20世紀80年代后期,基建投資逐年增加,工地隨處可見。今后20~30年將是印基礎設施建設高峰期,因此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今后印度工程承包市場的重點領域。我國施工建筑企業在承包公路、鐵路和港口等項目中與其他國家相比,成本低、效率高、施工經驗豐富,競爭優勢明顯,在印度大有可為。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眾多,印度對混凝土輸送設備、起重機、筑路機械等需求量巨大。目前起重機市場容量約為1億美元,物料輸送設備市場容量約為3億美元。目前印度商品、混凝土使用率不足1%,未來5年使用量將以30%的速度增長,因此混凝土輸送設備市場潛力大。
從2004年開始;印度對工程機械的需求量便開始大幅度增長,今后5年內,增幅將更加強勁,將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開拓印度市場最佳時期。
三是醫藥;化工領域。中印兩國制藥工業均產能巨大,都是世界上非專利藥物的主要生產者。相對而言,印度制藥企業研究開發成本更低、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而中國制藥企業在設施設備和勞動力成本方面優勢更為明顯。雙方制藥企業如果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同行,采用多種形式合作,有望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雙贏。
今年3月,中印兩國政府共同完成《中印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將醫藥產品定位在“我國對印度有旺盛需求的產品”項下;而化工產品,尤其是有機精細化工產品(部分原料藥、中間體包含其中)則是“印度有旺盛需求的產品”。
四是IT(硬件)領域。相對于軟件業,印度IT硬件開發、制造比較滯后。印度IT硬件市場存在很大發展潛力,硬件需求年均增長40%以上,這對中國的硬件制造商來說是個大好機會。
此外,中國的食品、金屬制品以及生絲、雜豆、紙張紙漿、松香、焦炭等產品都在印度市場有很大的潛力。
中日“政冷”波及旅游業
近期的中日關系因教科書審定、日本“爭?!钡葐栴}陷入了中日建交33年采的最冷時節。
許多商業人士擔憂,日本會不會以抵制中國貨來報復,使中日貿易關系繼續惡化?其實,這種擔憂并沒有太多的理由。
對于中國來說,保持穩定、抓住戰略機遇期發展經擠是大局,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可或缺。對于民眾“抵制日貨”的示威,政府會把它控制在宣泄民眾情緒的范疇內,不會讓它走向危及中日經貿關系的極端。
而對于日本來說,中國是其第一大貿易伙伴。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為日本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的外需市場,日本更不會在中日經貿關系上制造麻煩。事實上,就在當前,日本經濟界還對2005年中日貿易額能突破2000億美元(2004年為1680億美元)充滿了期盼。
但我們必須對中日貿易還將面臨的各種磕磕絆絆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中日經濟“對抗和合作并存”是難以逆轉的大勢。
2000年到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6%以上,而中日貿易增長只有20.8%。日本由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下滑至目前的第三,并有很快被東盟超過的勢頭。
目前,機械類產品是中日貿易的最主要商品。2004年,機械類產品出口額占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的40.5~A,,進口額則占53%。此外,我國還主要向日本出口服裝、紡織品、礦物燃料、動物制品、食品、蔬菜、家具等資源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農產品中就有1/3以上到了日本;主要進口電機電氣設備、鋼鐵、機械、塑料、化學纖維等資本密集型產品。
以上產品的貿易不會受到太大影響,2005年還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當前,已經受到直接影響的是中日之間的旅游業。日本是中國最大的海外游客來源國之一,平均每年有近300萬日本人來華旅游。政治關系的變冷讓許多日本游客改變了到中國觀光的計劃,中國的許多游客也由于擔心安全問題而不愿赴日本旅游,這給中國和日本的大量旅行社都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業內人士預測,這種影響將至少持續到2006年初。
此外,中日之間的“政冷”還將較大影響日本對華的直接投資。
日本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成本不斷提高,制造業要不斷向海外轉移。連續幾年以來,日本希望向海外投資的大企業中,70%以上認為中國是首選,但對中日之間的政治顧慮讓它們對中國投資非常遲疑。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僅占其對外直接投資比重的10%左右,2004年,日本在華直接投資額還沒有韓國多。
當前,日本對華投資從以環渤海地區為重點加快向長江三角洲地區推移。2001年以后進人中國的日本企業中,63%選擇了長三角地區,涉及到電器、電子、機械、通信、化工、醫藥、汽車等多個產業。
許多日本大企業不僅自己來華投資,而且正帶動和引導其在日本的相關配套供貨商來華投資,希望將整條產業鏈轉移到中國,實現零部件供給本地化。
當然中日間的政治氣候,顯然不利于這一進程。在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大量與日資企業相關的配套、服務、流通企業,業務前景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原材料漲價考驗中小企業
鐵礦石價格至少再漲2年
從4月1日起,中國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揚71.5%,大大超出國內業界漲幅在30%~50%的預期。目前我國50%的鐵礦石依賴進口,鐵礦石價格已連續兩年上漲。
此次鐵礦石價格猛漲的背后,有全球市場供不應求的原因,但也有日本企業從中作祟。
按照國際慣例;在由歐盟、日本和中國三—方作為需求方與三大鐵礦石巨頭所進行的分別談判中,只要任何雙方達成談判結果,這一結果就將被其他各方接受。
由于日本企業在巴西、澳大利亞等地的鐵礦中都古有很大的股份,逐步進入鋼鐵業的上游產業,因此,對于鐵礦石供應商的每次漫天要價,月本企業幾乎都是照單全收。
不過,目前中印關系明顯向好,對中國的鐵礦石進口是個重大的好。盡管印度鐵礦石質量不如澳大利亞,但170億噸的儲量還算豐富。印度正成為改變全球鐵礦石供求格局的另一支正在崛起的力量。
2004年,中國買下了印度鐵礦石出口的60%,印度已經取代巴西成為中國鐵礦石第二大進口國,僅次于澳大利亞。只要中印在資源上能充分合作,印度向中國出口的鐵礦石完全可以成倍增長。
當然,印度還無法在短期內影響中國鐵礦石的進口價格。據預測,2006年鐵礦石價格將會繼續上漲,2007年世界鐵礦石市場將出現供求平衡,之前鐵礦石價格不大可能下跌。
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對大多數企業的生存能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不過,如果人民幣升值,倒可以抵消這種不利影響。
七大行業首當其沖
由于鐵礦右價格上漲,預計從第二季度開始,我國每噸鋼成本上升210元左右。
對此,國內大鋼鐵企業大都持樂觀態度,產品的技術優勢可以讓它們提高出廠價格轉移成本。而不具備技術優勢的中小鋼鐵企業則離出局越來越近。
寶鋼將今年二季度的鋼鐵價格每噸平均調高了400元,武漢鋼鐵公司3月的提 價幅度在每噸200元左右。鞍鋼也已宣布從4月起,其冷軋板在西北地區每噸提價300元,西北以外地區提價360元。
目前在鋼鐵市場,普通鋼材每噸已悄然上漲300~400元。這將不可避免地抬高建筑、機械、輕工、汽車、集裝箱、造船、鐵道等行業的成本,這些行業近年來一直占據用鋼量的前七位。
鋼材對七大行業的影響一是用量,二是比重。建筑、機械、輕工等行業的用量較大,鋼材價格上漲將導致成本增加。鋼材占機械、集裝箱、造船等行業成本的比重較大,影響最為明顯。
汽車和家電業所受影響更是首當其沖。一方面,家電業已經步人微利時代,因而對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相當敏感,加上包括銅、鋁、鋼鐵、塑料、燃料等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不僅將產業利潤進一步拉低,而且更有可能導致一批小企業退出市場。冰箱價格預計將上漲0.4%,微波爐價格將上漲1%。
對于近年來“降聲一片”的中國汽車業來講,鋼材的漲價勢必帶動汽車單車成本的上升,每輛1噸重的汽車制造成本平均上漲700元至1000元不等,最終將削減汽車企業利潤。
對于建筑業來講,鋼材在房屋造價所占比例為20%上下,如果將與鋼材有關的材料和設備價格上漲因素加進去,總成本大約將增加5%,房價將上漲2%-5%。
對于機械工業,按照每噸機械都用鋼材來計算,每噸增加26.6美元成本。以橡膠機械行業為例,鋼材在原料成本中所占比例平均在70%左右,部分產品如硫化機占到90%以上;如果不能將鋼材漲價的成本轉移出去,毛利潤率將下降5%,凈利潤率下降3.5%左右,若能將一半成本因素轉嫁,則毛利潤率和凈利潤率將分別下降1%左右。
(編輯 屈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