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心房顫動或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簡稱,我國人群發病率為0.80%,65歲以上發病率為4.0%,75歲以上猛增為15.0%。
正常心臟有規律地收縮與舒張,心房(包括心耳)在心室舒張時有規律地收縮,將血液壓入心室,保證血液循環正常進行。房顫時,心房肌失去規律收縮,血液流動變慢,在心房滯留時間延長,極易形成血凝塊(醫學上叫血栓)。血栓掉下來后,隨血流到腦、肺、腸、肢體,堵塞血管,造成缺血壞死,這就是各種各樣的栓塞,如腦栓塞、肺栓塞、腸系膜動脈栓塞、下肢動脈栓塞等,病情兇險。房顫還可直接引起心衰和心絞痛等各種癥狀。
房顫的診斷
病因: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是房顫最常見的病因。少數病例可見于洋地黃中毒、老年性肺炎、預激綜合征。近年發現,頸胸骨關節病變,尤其是胸1~5的骨關節錯位也會引起房顫。另外一部分房顫可發生在“正常”健康人,平素無心臟病表現,也無其他原因可尋。但這些看似健康的人發生房顫,可能是某種疾病的第一癥狀。老年甲亢、電解質紊亂、代謝失調、脊柱病變常是隱蔽的病因。作者的經驗是,對新近發生的房顫,不論何年齡,必須考慮隱性或顯性甲亢的可能性。
癥狀:大多數房顫有心慌、氣短、焦慮、胸悶、心搏不齊等癥狀,第一次發作者癥狀較明顯,尤其是心室率快的病人。重者可有心絞痛和心衰。少數病人癥狀較輕或沒有明顯感覺。如發生了腦栓塞、肺栓塞、腸系膜動脈栓塞、四肢動脈栓塞,可出現相應癥狀。在慢性房顫患者,有時栓塞癥狀比較隱蔽,往往會造成漏診。
體征:最典型的是房顫三聯征——心律不齊,心音強弱不一,伴有缺脈(中醫叫絀脈,即心臟聽診時同時摸脈搏,心率大于脈搏數)。但最終準確診斷還是要靠心電圖。
心電圖診斷:心電圖是房顫最重要最準確的診斷依據。有經驗的心內科醫生一眼就可看出心電圖上的房顫特征。
房顫的治療
急性房顫盡可能及早恢復竇性節律;慢性房顫以持續預防心衰和預防栓塞發生為主。陣發性房顫經適當治療,大部分可恢復竇性心律;持續性房顫少部分可恢復竇性心律,絕大部分難于恢復;永久性房顫則基本上不能恢復竇性心律。所以發現房顫都要及時到有條件的醫院治療,一旦錯過良機,隨時間的延長,恢復機會越來越少。
轉復竇律 可電轉復或藥物轉復。不論何種形式轉復,越早越好。原發病較輕,房顫病程小于一年,并發癥少的復律效果較好。如伴有嚴重心衰、低血壓、反復心絞痛等情況時,應當緊急電復律;若血流動力學穩定,可考慮藥物復律。轉復后要預防復發。
控制心室率 病情較輕者可口服地高辛,病情較重者可用西地蘭靜注,直至休息時心室率降至70~90次/分。西地蘭總量宜控制在1.2毫克以內。如用洋地黃后心室率仍快,可加用β-阻滯劑。
抗凝防血栓栓塞 房顫是腦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預防栓塞的最主要辦法是抗凝和抗血小板。常用藥物是華法令和阿司匹林,效益最高的應屬華法令。但可惜此藥在我國應用并不普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生對華法令認識存在偏差,怕引起出血。實際上只要合理應用,效果是非常顯著的。5個大型抗凝實驗中,未經抗凝治療的房顫腦中風年發生率為4.5%,經華法令治療的房顫年腦中風發生率下降為1.4%。推薦的治療方法是:任何患房顫的病人,當他有中風危險時(過去有中風史或有一過性腦缺血、顯著的瓣膜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年齡大于75歲、左心房擴大、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都應以華法令治療。治療時應控制INR(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在2.0~3.0,出血風險會大大減少。
其他治療 射頻消融術、迷宮術、心耳堵閉術也是不錯的治療,應由專業醫生根據病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