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條例”明確規定獎金撥出比率最高限度為30%,并對“團隊計酬”進行了禁止。在這樣兩個條件下,一些標準的多層次獎金制度即使想“螺絲殼里做道場”也無計可施——雙向(軌)制號稱“無限代”,原先是區別并超越其它制度的優勢,但在“條例”面前束手無策;老牌“級差制”公司很難全面更換全新的制度,因為動一發就牽全身,只能“削足適履”,甚至“陽奉陰違”,以“對策”適應“政策”。
如果所有公司都不去申請直銷牌照,可能嗎?在政府未對“條例”條款進行官方解釋前,誰敢斷定所有的門均關上時,不會打開一扇窗甚至一道縫呢?如果嚴格按照“條例”執行,直銷與傳統銷售幾乎就毫無分別。
傳統銷售模式中,業務經理→業務主管(①、②、③……)→業務主任(A、B、C、D、E……)→業務員(a、b、c、d、e……),既需要發展招聘人員,人員間又有上下級關系,而且上級的報酬肯定以下級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這種模式是傳銷還是直銷?是傳銷,則該禁止;是直銷,則需交8,000萬元注冊金,2,000萬元保證金,申請為直銷企業,遵守《直銷管理條例》。
筆者相信,未來這種情況必將延續一段時間。
另外,中國直銷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如果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將很難做大做強,甚至寸步難行。所以很多直銷企業為了能拿到第一批牌照,真可謂小心謹慎、用心良苦——對新秀公司來說,擁有第一批牌照,將在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擁有絕對的不對稱優勢;對老牌直銷企業來說,第一批拿到牌照是極力保住既有市場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線,意義非凡,志在必得。
因此,一旦“條例”正式施行,各企業之間一定會爆發一場“拿牌”的非理智“大戰”。除“雅芳”外的第一家主動申請直銷牌照的公司,一定會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樣受到世人尊重——它表示該企業愿意接受法規、媒體、社會大眾等的監督,改變以往方式,謹慎而規矩的從業。同時,筆者可以大膽預測,1998年被政府批準“轉型經營”的幾家外資或中外合資直銷企業,由于在近十年的時間內處于沒有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成長得夠快夠強,理所應當會拿到第一批直銷牌照。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預測,《禁止傳銷條例》與《直銷管理條例》同時出臺,而前者卻比后者提前一個月開始施行,主要是為了打擊偷渡外資直銷企業和內資不規范運作的企業,同時敲山震虎,令所有與中國直銷相關的大小企業收斂行為。
在這種情勢下,套牢強者,既是對市場上幾家大公司的約束,也是規范直銷運作方式,使其各大小團隊規范運作,成為中國直銷業健康發展的榜樣;鎮住新秀,對于新銳內資準直銷企業來說,等于如虎添翼,會很快進入強者的行列。
而那些暫不申領牌照者,也只有規范理性經營一途,空有“一戰成名”的奢望,而無爆發的機遇。
綜上所述,對整個直銷市場,因為期盼法規出臺而大干一場的強大能量,政府既沒有疏也沒有堵,而是采取太極的方式,化解于無形——站在整個社會需要安定團結的高度,用《禁止傳銷條例》和《直銷管理條例》保持原有市場格局,并引導整個行業理性穩健發展,同時肯定幾家規范經營的外資及內資企業,在規范理性運作的前提之下,拉回同一起跑線。
這樣一來,幾家外資大企業既有市場可以相對穩定,更重要的是,內資規范企業也得到穩步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皸l例”還可以自然形成行業的自我監督和自我調整,以規范運作的大公司為榜樣,以《禁止傳銷條例》為準繩,使整個行業惡意炒作的空間越來越小,使直銷行業的發展迅速趨于規范,趨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