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志

人文是人類各種文化現象的總稱。它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湖北人文是華夏人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當又一個千年文明向我們走來的時候,代表現代文明的中華富豪排行榜、中國名牌排行榜和中國私營企業排行榜上,無論怎么找,也找不出幾個“湖北佬”。這一情況,使我們不得不對湖北人文進行重新審視:湖北人文的內核和本質是什么,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什么,怎樣重塑人文優勢,以促進湖北加快發展?對此,筆者做了一些粗略的探討。
湖北人文發展的基本特色
湖北地處中原腹地,引南控北、承東啟西,襟江帶湖、山川靈秀,自古以來,既是文人墨客、僧儒官宦、商賈戍卒的集聚之地,也是東南西北各種文化流派的交流匯集中心。獨特的環境條件,塑造出湖北人文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個性。歸納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神農文化。湖北是炎帝神農氏的故里,早在上古時期,神農氏率先在這塊土地上組織農耕。炎帝既是華夏農業的鼻祖,也是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湖北農業及其農耕文化因此而逐步興旺。“湖廣熟、天下足”是湖北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生動寫照,也一直是湖北人文的重要基礎,即使是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也難以改變湖北人“以農為本”的思想根基。從鯀禹治水到年復一年的長江防洪,從長江大堤整治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都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即使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也都凝集著治水興農的人文思想。
二是愛國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愛國是楚文化的核心。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他一生憂國憂民,忠貞愛國。端陽節紀念屈原由楚而興,兩千多年從未間斷,可見其影響之深。西漢時期,號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為了邊塞的安寧,毅然出塞和親,其和平友好的愛國方式成為民間美談。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從征,保家衛國的故事更是代代相傳。近現代史上,結束帝制的武昌首義、開創紅色根據地的黃麻起義、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武漢保衛戰等波瀾壯闊的愛國革命運動,走出了無數名垂千古的愛國志士。
三是山水文化。湖北的名山大川、風土人情,吸引了無數名人騷客。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孟浩然、王維、崔顥等大詩人都曾在湖北居住或游歷。他們或流連于田園沃野,或浸淫于山水之間,或筆會于亭臺樓閣,荊楚大地到處都有他們的名篇佳句。那白帝城的彩云、長江三峽的輕舟、晴川閣的芳草、黃鶴樓的云鶴、東坡赤壁的驚濤等等,無不給人留下富足、安然、悠閑的文化色彩。
四是寺廟文化。自漢以來,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湖北境內僧道之學開始盛行,建寺廟之風突起。千百年來,產生了一批影響深遠的禪宗名派。武當山是中原道教圣地,早在東漢即有道人在此結茅為庵,潛心修煉。從唐朝開始,武當道教就得到歷代封建帝王的推崇,李世民曾在此敕建“五龍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把武當奉為“社稷家神”,作為祈福禳災的道場。黃梅的四祖寺、五祖寺是中國“六大禪宗”中第四代、第五代禪宗的道場,五祖寺還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缽的圣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漢陽歸元寺,雖創建于清代,但名聲和影響后來居上,被譽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五是儒家文化??酌先鍖W雖非湖北“地產品”,但其影響絕非一般。其中,忠君、禮義、孝道等方面的代表人物都在湖北。諸葛亮效忠漢室,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程頤、程顥繼承和發展儒家學說,開創理學;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讀書為官更是楚人出人頭地的重要選擇,明清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
六是商貿文化。湖北省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自古以來,商貿發達,流通活躍。漢口自明清以來就是長江中游最大的商埠碼頭,商貿十分繁榮,有“貨到漢口活”之稱。清代末期,武漢被辟為通商口岸,海關和水運曾一度被洋人把持,受西方文化影響,迅速催生出與湖北傳統主流文化表現形態截然不同的碼頭文化。其基本特征是重利輕義,目光短淺,滿足于“一錘子”買賣。湖北人也因此落了一個“九頭鳥”的不雅外號。
湖北人文的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
湖北人文產生發展于湖北,千百年來,在湖北的進步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湖北先民留給后世的珍寶,是湖北子孫后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但是,與建設現代文明的要求相比,湖北傳統人文有許多先天性的缺陷,有的已成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縱觀湖北人文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最少有三種先天的缺陷貫穿始終。一是始終帶著濃厚的“重本輕末”的農業文明烙印。堅持以農為本,不重工商之“淫巧末技”。“農為根本”、“無農不穩”等思想根深蒂固。二是始終存在著保守無為的社會心理。道家文化“無為而治”的思想,寺廟文化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的理念,儒家學說忠、孝、禮、義的教條,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湖北人,形成了許多人心理上的保守無為特征。三是始終存在著對物質利益的曲解。先前是對物質利益的根本漠視,宣揚淡泊名利,甚至走向極端。發展到碼頭文化時走向另一個極端,重視眼前利益,甚至唯利是圖。這兩個極端其實是同質異構,都是對物質利益的曲解。
湖北人文先天的缺陷,導致現代湖北人在對待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思想理念上,與沿海發達省份的人文比較起來,表現出許多的后天不足。一是“官”本位思想嚴重。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傳統的“以農為本”的觀念開始淡化,但“坐機關”仍然是人們的熱門選擇。自主創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仍是不得已而為之。機關干部中,琢磨如何討好領導的多,思考如何跨出機關干事業的少。二是投機行為突出。做事急功近利,投機鉆營,缺乏想大事、干大事的氣魄。俗話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意思是說湖北人太精明,工于算計,不講義氣,不守信用,“撈一把”就走,貪圖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三是等靠要現象普遍。過去等政府撥款,現在等外商投資,自己不敢冒險,不敢創業,有幾個錢即往銀行跑,不象浙江人,手頭有了點積蓄就想方設法辦個小廠。四是安于現狀的人多。有人戲言,在湖北要想知道什么是知足常樂,最好到機關單位去,要想知道什么是小富即安,最好到個體工商戶去,要想知道什么是不富也安,最好到農村山區去。此話從一定程度上刻劃了湖北人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
重塑湖北人文優勢的基本思路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人文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根植于人們的腦海深處,流淌在人們的血液之中,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要改變湖北人文的先天缺陷,彌補后天不足,使之成為加快湖北發展的持久動力,必須從培養人們新的思想意識入手,讓新的意識去取代舊的觀念,讓新的觀念去支配人們的主觀行為。從當前來講,重塑湖北新的人文優勢,要強化“五種意識”:
(一)要認真培養湖北人的工業意識。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進步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世界各發達國家的文明史都毫無例外地證明了這一點。湖北雖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但由于碼頭文化的崛起,斷送了成長壯大的命運;雖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但由于體制機制的障礙,企業從根本上缺乏股份制、兼并、收購等先進的經營理念,注定難以“稱王稱霸”。湖北目前從整體上講已進入工業化中期,但代表湖北工業文明的人文思想還沒有建立起來,工業文明急需的創新意識、品牌意識、市場開拓意識、產品競爭意識和聯手聯合聯盟的團隊精神十分欠缺。這是長期以來農耕文化禁錮的結果。要加快湖北發展必須樹立強烈的工業主導意識,讓“無工不富、無工不強”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要努力培養湖北人的品牌意識。改革開放初期,湖北曾先后涌現出荷花牌洗衣機、鶯歌牌電視、長江牌音響、永光牌香煙、活力28牌洗衣粉等知名品牌,但都好景不長,很快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隨后也很少出現在全國叫得響的湖北名牌。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湖北人的品牌意識和品牌運作能力較差。品牌是當代人文的重要內容,是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工業,還是農業,都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不僅要善于創造品牌,還要善于保護品牌、經營品牌,千方百計把品牌做大做強。通過品牌的帶動作用,促進湖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三)要著力培育湖北人的創業意識。尊重個人自由、鼓勵自主創業、追求物質利益是現代工業文明的本質要求。全省上下要創造一個鼓勵、羨慕創業、從事創業的發展環境。要大膽追求財富,黨的十六大指出要“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要是“義中之利”,合法收入,要大膽地追求。要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可恥”的口號叫響。政府可以關心、幫助、同情弱勢群體,但在文化和價值取向上決不能縱容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人,不能助長安貧樂道、懶散無為之風。貧窮不是罪過,但貧窮絕不光榮。
(四)要大力培養湖北人的誠信意識。誠信是立身之本。湖北人特別是武漢人要努力樹立誠信形象,要將“九頭鳥”的帽子扔到長江里去。要打造誠信政府,“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改俗移風,必須從上頭做起。政策要穩定、公開、透明,不能因人施政,人在政在,人離政息;不能看人打卦,一山之中,陰陽相殊。承諾要兌現,不能開空頭支票,更不能“開門招商,閉門打狗”。
(五)要積極培養湖北人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軟實力。落后地區有后發優勢,只要善于學習,就有可能降低工作成本,減少運行風險,加快發展速度。要努力學習借鑒別人加快發展的成功經驗和作法,少走彎路,多走“捷徑”,爭取時間,迎頭趕上。要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機關、企業、社會活動,著力整治干部中以麻將、撲克為主的賭博玩風,努力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作者單位:湖北省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