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軻 王玉福
摘要:執政危機意識,是指執政黨對執政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動搖其執政地位的各種危機事件保持高度警覺的意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危機意識,隨著執政環境和黨自身的發展變化而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拓展的過程。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各種潛在的危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建立健全一整套對危機事件的預警、防范和處置機制,加強對危機管理學理論的研究,保持強烈的執政危機意識。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危機意識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7—0010—0005
從一定意義上說,每個執政黨都會面臨失去執政地位的風險。所謂執政黨的執政危機,就是指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發生的可能動搖其執政地位,甚至最終導致其失去執政地位的危機事件。當然,每個執政黨都希望自己能夠長期執政,因此,即使執政危機還沒有發生,或者僅僅是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危機,作為執政黨,也應盡可能樹立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意識,這種自覺地對執政危機保持高度警覺的意識,就是執政危機意識。
無論政權的性質如何,執政危機的出現乃至政權的倒臺,都是執政黨或執政集團的過錯所致,至少這也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正是這些過錯和失誤,造成了社會的紊亂和民心的喪失,因此,“執政危機說到底就是一個社會基礎喪失、社會認同消失的問題”。對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來說,能不能正確認識和洞察潛在的執政危機,有沒有強烈而又科學的執政危機意識,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的保持和鞏固,關系到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
一、執政危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已經在我國憲法中得到了確認,但這并不等于說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表明,如何保持黨的執政地位,對于執政黨來說始終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戰略性課題。應該說,從建國到現在,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一點沒有人能否認得了。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包括目前在內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形勢,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仍將面臨著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風險、曲折和危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處的國際環境來看,可能威脅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甚至誘發執政危機的國際因素始終沒有消除。自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第一天起,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就對社會主義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從20世紀50年代杜勒斯“把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代身上”的“和平演變”計劃,到當今“分化”、“西化”中國的圖謀,50多年來,這些國家試圖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變中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前蘇聯、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垮臺,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已經日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重點“關照”的對象。實踐證明,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國外因素威脅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導致執政危機的一個重要根源,就在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只要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就存在著被顛覆的危險性。
其次,從我國的國情來看。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全面的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呈現出大轉折、大發展、大調整、大跨越的特征。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或者說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信息文明,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些轉折經過了幾百年漸次演進、逐一更迭的發展過程,而我國卻要濃縮到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實現跨越,也就是說,歷時性的任務卻要共時性地完成,這就必須進行獨創性的艱難探索。探索式的發展難免會有失誤,而失誤就會帶來風險,就可能引發社會危機乃至于執政危機。
第三,從我國目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的改革與開放事業來看。一方面,盡管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但改革畢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關系到全社會利益格局的大調整,由此引發的社會陣痛、社會矛盾是難以避免的,因而存在著很大的社會風險。進入新世紀,我國的社會分層結構和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多變,原有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社會矛盾,如地區分化、貧富分化、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分化等等又進一步產生,且有擴大加深的趨勢。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對我國的建設與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加入WTO,不僅將我國經濟的發展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洪流之中,也為我們帶來了國際競爭的壓力和潛在的經濟風險,甚至對我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安全、穩定以及文化整合力,形成了某種潛在的威脅。如果我們對此放松警惕、掉以輕心,同樣可能引發社會危機乃至于執政危機。
最后,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在資源、環境和人口等方面目前均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或者說面臨著極為嚴重的環境危機。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自然資源的消耗與浪費,人類已經為掠奪性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國的環境危機,不僅源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和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失誤,而且源于發達國家對自身生態危機的轉嫁。如果在環境保護方面掉以輕心或無所作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會遇到嚴重影響。我們黨提出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是為了從積極的意義上防范由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可能導致的社會危機乃至于執政危機。
二、中國共產黨對執政危機的認識過程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執政黨如何正確執政、防范和對待執政危機的問題上,有許多精辟論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擁有極為清醒而又正確的執政危機意識。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關于跳出“歷史周期率”的論斷,這對于尚未全面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很有預見性的,可以說是我黨對執政危機問題的最早認識。新中國成立前夕,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從鄉村轉向城市,從革命戰爭轉向和平建設,黨也即將從革命的領導主體向建設的領導主體即執政黨轉變。在這一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毛澤東并沒有為勝利所陶醉,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新中國是歷史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能否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能否執好政,對于全黨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面對一些人對我們黨建設新中國的能力的懷疑,面對歷史性轉折的考驗,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一方面充滿自信地向世界宣告:“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另一方面,基于對歷史經驗的深刻感悟,他又諄諄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薄爸袊母锩莻ゴ蟮模锩院蟮穆烦谈L,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兩個務必”的告誡,旨在強化全黨在即將成為執政黨時應當具有的
執政危機意識和歷史使命意識,從而清醒地認識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堅定勇于勝利的信心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激發奮斗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實現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做好思想準備。正是基于這樣的意識,在黨中央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時,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對周恩來說:進京趕考去。周恩來回答: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毛澤東也自信地說:我們決不學李白成,我們會考出好成績。
建國以后,鑒于共產黨已成為執政黨,黨中央在要求全黨堅持黨的執政地位的同時,又要求全黨必須清醒地認識一黨執政所帶來的問題,認真防范和對待執政后可能發生的各種執政危機。1956年5月3日,周恩來在傳達毛澤東的《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講話時說,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一個缺點就是一黨制,它使民主少了,集中多了,不容易聽到不同的意見,這本身就包含著它的陰暗面。一個黨,就是一個鼻孔出氣,呼吸就不舒適,會使思想僵化,社會停滯起來。1957年4月8日,鄧小平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黨是執政的黨,威信很高。我們大量的干部居于領導地位。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边@是中國共產黨人針對自身執政問題發出的警示,顯示出作為一個執政黨極其強烈的執政危機意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也深刻體會到,一個成熟的執政黨,要想取得持續、穩定的執政地位,必須正確認識和洞察執政過程中潛在的執政危機,具有強烈的執政危機意識,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及時調整自身結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取得偉大事業一個又一個的勝利。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紛紛失去執政地位,有的甚至完全瓦解。鄧小平高瞻遠矚,科學地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了具有遠見卓識的判斷,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執政危機意識。他明確指出:“帝國主義肯定想要社會主義國家變質?,F在的問題不是蘇聯的旗幟倒不倒,蘇聯肯定要亂,而是中國的旗幟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國自己不要亂,認真地真正地把改革開放搞下去,”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又反復告誡全黨: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關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不出事。
隨著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全方位開放環境的形成,黨在如何執政的問題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面臨著新的挑戰與考驗。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深入研究世界上一些執政黨丟失政權的深刻教訓,認識到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從這樣的歷史方位出發,黨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中,一方面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執政水平,改進和完善執政方式,另一方面要特別強調提高全黨的執政危機意識。江澤民同志對此作過多次指示。他曾談到,我們黨的最大優勢是善于組織群眾、宣傳群眾、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經濟不發展,會發生執政危機,經濟發展了,如果失去民心和民意,同樣也會發生執政危機?!懊鎸懿话矊幍氖澜纾鎸ζD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唇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薄笆蟆眻蟾娼Y尾部分的這段話,清楚地表明了我們。黨的執政危機意識。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國內繁重艱巨的改革、建設任務,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加注重對執政危機和執政危機意識問題的認識。黨的“十六大”閉幕后不久,胡錦濤就帶領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前往西柏坡學習考察,重溫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他深刻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國際競爭給我們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我們肩負的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清醒地看到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堅持艱苦奮斗的極端重要性,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秉h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边@既是我們黨對55年來執政經驗的全面總結,體現了黨對世情、國情和黨情變化的準確把握,也表明我們黨總是能夠從戰略的高度,積極、主動、勇敢地迎接新的考驗,標志著黨對執政危機的認識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策略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困難和挫折、風險和危機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難以避免的。面對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潛在的危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需要有迎風破浪的膽識和力挽狂瀾的氣魄,更需要有理智的態度和科學理論的指導。一般說來,危機的管理是一項包括對危機事件的預警、防范、處置、總結的系統性的工程。因此,當前中國共產黨應對執政危機、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策略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斷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這應該是當前應對執政危機、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關鍵。正是帶著強烈的執政危機意識,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我們黨執掌的政權是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它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這“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我們黨就一定能具有更好的執政效果和更高的執政水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提出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可以說是我們黨對“歷史周期律”問題的又一次回應。執政50多年來,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得到了人民的公認和實踐的檢驗。但隨著黨所肩負的任務和使命的變化,隨著黨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要求的變化,黨的自身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黨在執政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亟需我們去應對。不正視這些問題,不解決這些矛盾,我們就有可能遇到執政危機,甚至喪失
執政地位,這絕非危言聳聽!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紅旗落地,不正是令人深思和警醒的前車之鑒嗎?
第二,加強關于突發危機事件的預警和應急機制的建設,是當前黨應對執政危機、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工作重點。執政危機并不是無端飛來的,在發生的前夜或初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跡象出現。當它逐步轉化成為現實時,就必然會對社會的“正義價值”構成威脅。因此,人們總希望能及時地捕捉到各種初露端倪的危機現象,迅速進行分析研究,以便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減少危機的發生幾率,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降低執政的風險。當然,要實現這樣的愿望,不是靠哪一個人的目光敏銳或頭腦聰明,而是要靠事先的預警機制的設立和應急預案的安排。預警和應急機制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不僅需要建立健全常設機構,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而且需要加強對危機管理理論的研究。只有做到這些,黨才能在執政危機發生初期和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做到駕輕就熟、得心應手,而不至于被動挨打、六神無主。2003年春發生在我國部分地區的SARS危機,已經從實踐上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堅持信息透明、科學決策、講究效率,是當前黨應對執政危機、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重要原則。危機一般均具有難以預測和非常規性的特點,一旦發生,破壞性極強,在社會上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對人心的向背起著重大的作用。執政黨面臨的執政危機也不例外。危機發生后,必然要求執政黨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策和反應,把危機所造成的損害和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內。一方面,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要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堅持信息透明的原則,及時進行積極的輿論引導,這樣才能取信于民,動員民眾的力量,最終戰勝危機。另一方面,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決策和講究效率的原則,善于把握應對和處理危機的時機,迅速作出決策,有效地制止危機所造成的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和蔓延,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第四,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當前黨應對執政危機、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必要措施。從國際上諸多執政黨的經驗教訓來看,一些政黨之所以產生嚴重的執政危機甚至最終失去執政地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深陷權力與金錢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黨必須認識到反對和防止腐敗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防止執政權力與金錢的結合,防范和避免由此而來的執政風險甚至危機,是我們黨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此,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已經做出了莊嚴的承諾:“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都來自于人民。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堅持自覺反腐倡廉,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本質區別之一。必須深刻認識到,執政基礎最容易因腐敗而削弱,執政能力最容易因腐敗而降低,執政地位最容易因腐敗而動搖。只有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我們黨才能始終得到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第五,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當前黨應對執政危機、增強執政危機意識的根本途徑。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這是在所有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被反復印證的基本規律。有71年執政歷史的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曾創造過拉丁美洲的兩個奇跡,即:“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奇跡,并據此一度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競相追捧的“標兵”;連續執政46年的印度國大黨,也曾為印度贏得了所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和“西方民主櫥窗”的“美稱”。然而,這兩個黨卻在近些年先后失去了執政地位。導致它們下臺的原因很多,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忽視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貧困化與貧富差距加劇,動搖了執政的政治:基礎。因此,任何一個長期執政的政黨都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防范和化解因發展失衡而引發的執政風險乃至執政危機。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這一問題上擁有極為清醒而正確的認識?!笆蟆币詠?,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戰略指導方針,成為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防范和化解因發展失衡而引發的執政危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管理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