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刀
微型小說好讀。特別是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人眼中,微型小說作為一種省時而又養眼養心的“精神快餐”,以其獨具的魅力而大受青睞。
微型小說似乎也好寫。至少在有些人的眼中,微型小說是好寫的。編一個小小的故事,抖一個小小的“包袱”,不就成了一篇微型小說?
果真是這樣嗎?絕不!凡是那些把微型小說視為“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包袱”的人,可以肯定地認為,他們不懂微型小說。作為小說四大家族之一,微型小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不僅具備小說的特質,而且更具有自身獨特的本質特征。好的微型小說,應該洞察人情世故,高度關注人的心靈世界,充滿人文關懷,給人心靈按摩,具有悲天憫人的思想深度;好的微型小說,當然不排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包袱”,但這種出人意料的情節安排,不應該只是耍小聰明,而應該蘊含大智慧,具有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的智慧高度;好的微型小說,固然要有故事情節,但絕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層面,而應該通過情節中的人物活動,透露出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某些信息,具有振奮人心的精神向度;好的微型小說,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篇幅短小的特征,正所謂濃縮的是精華,微型小說的構思更應獨具匠心,要有“螺螄殼里做道場”之能,要有“尺水興波瀾”之妙,要有瑞士名牌手表一般的構思精度。
以上“四個度”,決定了微型小說難寫,更難精!
但是,在微型小說創作的道路上,從來不乏艱難跋涉、孜孜以求的人。本期集中推出的10位湖南微型小說作家,他們從微型小說創作的不同側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讓人對微型小說的前景充滿樂觀。農民作家伍中正,一直堅持在湖南常德農村默默耕耘,去年出版了微型小說集《翻越那座山》。在當前林林總總的農村題材微型小說中,伍中正的微型小說是最能準確把握當代農民心態的,這得益于他真正的農民身份和切身深入的農村生活。他的作品,在風格上大多呈現出一種水草般柔美的含蓄內斂的特質。這篇《蘇梅》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伍中正以脈脈溫情的筆調,描繪了蘇梅喂豬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場景。喂豬的全過程,也就是年輕農婦蘇梅從單純脆弱走向成熟堅強的過程。盡管生活充滿辛酸,但蘇梅是熱愛生活的,伍中正也是熱愛生活的。熱愛生活的還有秦俑,這個出生于湖南漣源的年輕人,緣于對微型小說的熱愛,毅然放棄自己多年寒窗苦讀獲得的“鐵飯碗”,到鄭州百花園雜志社當了一名編輯。編創的雙重體驗,使他的微型小說更顯功力。這篇《分手定律》敘述得張馳有度,直擊現代人情感生活的迷惘與無奈。在湖南的微型小說作家中,還有一對親兄弟劉衛平和劉衛華引人注目。劉衛平的這篇《寄給藍天的信》,充分體現了微型小說“留白”的藝術特征。全篇通過講述一對失去賢妻良母的父子放風箏的故事,不僅逼真地刻畫了父子兩個人物,而且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始終沒有直接露面的“女人”的形象,這個“女人”隱藏在故事的背后,引人無限猜想和遐思。但作品透露給我們的信息卻是清晰而振奮人心的:世間自有真情在,世上還是好人多。劉衛華作為一名新秀,近年發表了不少作品。這篇《愛情有時是一種美麗的病》,深刻地剖析了人腦子里那種一成不變的思維痼疾,發人深省。王瓊華的《心經》,描述了在欲念誘惑下,主人翁阿汶憑借純潔高尚的母子情,戰勝邪念,完善自己的心路歷程。李健的《懸空的匾》是篇厚實之作,主人公袁柱,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鄙薄名利,視人生價值和人間真情為至高無上。李性亮的《饕餮》把官場中饕餮之徒的丑惡嘴臉描繪得活靈活現。三位女作者劉紹英、胡志英、劉朝霞的作品,對人生的體驗靈敏而獨特,好讀耐讀。
《金山》曾在今年第2期推出過湖南作者專輯,這次又側重推出好幾位新作者。事實證明,湖南的微型小說作家隊伍,是一支正在微型小說創作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前進的隊伍,是一支可以期待、大有前途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