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弟
一、微型小說贛軍概覽
在當代中國微型小說作家隊伍中,微型小說贛軍可以說是較為特別的一支。它的身上包含了太多的矛盾與戲劇性。如微型小說贛軍人數雖不多,可出名的倒有不少,劉國芳、陳永林、展靜、蔡良基等都是微型小說界耳熟能詳的人物,而且前兩者堪稱微型小說“大腕”。尤具戲劇性的是,與兩人在微型小說上所取得的成就相“匹配”,兩人在微型小說界遭受的爭議也最大,為此產生了“微型小說數量與質量關系”、“微型小說風格問題”的大討論。除劉國芳、陳永林、展靜、蔡良基外,微型小說贛軍還包括張桂生、陶今、汪云飛、朱傳輝、余長青、萬斌生、饒建中、江群、劉柳、葛成石、陳然、陳留弟、陳振壽、何偉民等。
二、微型小說贛軍的優勢
1.堅實的陣地。目前,除河南外,最堅實的微型小說陣地就是江西,這里有與《小小說選刊》并稱為“微型小說雙璧”的《微型小說選刊》,還有省文聯辦的《星火》、《創作評譚》(綜合性雜志,兼發微型小說)等。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陣地無疑為微型小說贛軍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臺,使微型小說贛軍快速地走向成熟。
2.雄厚的主力軍。按理說,人數不多的微型小說贛軍不大可能在微型小說文壇上造成如此強烈之聲勢,可微型小說贛軍做到了。原因恐怕就在于有劉國芳、陳永林、展靜、蔡良基這樣一支雄厚的主力軍。《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不斷選載他們的佳作,《中國當代小小說精品庫》《微型小說300篇》《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等權威選本也幾乎都收錄他們的作品。尤為關鍵的是,他們產量極高,像劉國芳、陳永林每人的微型小說作品均達到了1500篇。這種四處開花的美麗景象牽引住人們的目光不斷地投向江西,并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江西好像是中國最大的微型小說“加工廠”。當這些產品被貼上“合格”的標簽,特別是被貼上“優秀”的標簽時,微型小說贛軍的聲勢就自然而然地壯大了。特別是劉國芳,這個微型小說界的“拼命三郎”,其作品高數量與高質量完美結合,以致不少年輕的微型小說作家都十分真誠地說,他們是讀了劉國芳的微型小說才邁上微型小說創作道路的。其創作的《風鈴》《誘惑》《黑蝴蝶》《稻草人》以詩意的語言、精巧的構思、豐富的內涵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3.扎實的新生軍。一個區域的微型小說發展,除了要有雄厚的主力軍作基礎,還要有合理的梯隊分布,特別是要有新鮮血液的輸入。在微型小說贛軍中,江群、劉柳、葛成石等正以“新鮮血液”的姿態出現,他們的創作已呈現出扎實的功力。如江群已有《奇花異草》《榮譽市民》《還債》等多篇文章被《小小說選刊》選載,前兩篇還被收入《2003年度中國最佳小小說》。其近作《遇上甘蔗》(《百花園》2004年11期)更是透露出其不俗的創作才能。此篇小說從偷吃“甘蔗”入手,表現了人在甜美“甘蔗”前的不可抗拒。當然,這只是小說的表面,“甘蔗”在這里其實是一種象征,象征著人生旅途上的種種誘惑。小說是在警示我們當遇上“甘蔗”時要有不斷超越的勇氣。小說描寫之精細、敘事之從容的確讓人欽佩。劉柳是劉國芳的女兒,自小受父親影響,對微型小說熱愛有加,今年21歲的她,已在《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天津文學》等刊物發表近百篇微型小說,多篇微型小說被《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青年文摘》轉載,其微型小說集《一片純真》還獲得江西最高文學獎——谷雨文學獎。或許劉柳的成名是父親名氣的感情散射,但你不得不承認《萌芽》(《小小說選刊》2000年20期)、《母與子》、《木頭人》(分別見《金山》2001年7期、2002年12期)等作品確實表現出一位女作者細膩的捕捉生活的異常能力。其語言之純凈、內涵之豐富絕對不能輕視。
4.逐漸引人注目的批評隊伍。江西撫州東華理工學院藝術系的雪弟自2002年起開始關注微型小說,近兩年來已在《文藝報》《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小小說出版》《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等刊物發表近二十篇微型小說研究文章,特別是“中國微型小說批評史”系列文章在微型小說界產生了不小影響,并藉此列入“2003年度中國小小說十大新聞人物”。目前,雪弟正在積極撰寫《中國微型小說批評史論》,還打算不久寫一部《中國微型小說發展史》,對幾十年來的微型小說創作及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總結。除雪弟外,東華理工學院中文系的邵維加副教授近兩年來在微型小說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收獲,如《論微型小說的外置情節》《論微型小說的現代性審美特征》《劉國芳微型小說印象》等都是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只是這些文章多在發行量較少的大學學報發表,未能引起微型小說界多大注意。現在,邵教授正在融入微型小說界,我相信不久邵教授的風采就會在微型小說界展現出來。
三、微型小說贛軍憂思
1.爭議大。在當代微型小說作家隊伍里,恐怕最受爭議的就是微型小說贛軍劉國芳和陳永林了。爭論的焦點在于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問題。我覺得,對于劉國芳、陳永林這樣兩個已創作出1500篇微型小說的作家來說,出現一些“不合格”產品也在所難免。因為藝術創作與物質生產不一樣,它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每一位作家都不能保證他創作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精品。至于微型小說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我基本同意王奎山的觀點,“寫得少,不一定就好;寫得多,不一定就不好。”但是,這個“多”是有限度的。最近女作家趙凝在媒體撰文“懺悔”,近兩年她寫得太多了(2001年出版了7部長篇小說),影響了作品的質量。這一點恐怕也是劉國芳、陳永林應引以為戒的。
2.隊伍小。與龐大的微型小說豫軍、魯軍、蘇軍相比,微型小說贛軍隊伍極為弱小,而且還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狀況。按理說,有《微型小說選刊》作堅實陣地,微型小說贛軍應如雨后春筍呈現出喜人的態勢。可事實卻讓人有點失望。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何在?這確是微型小說贛軍應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