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俠
從登陸中國大陸的第一天起,營銷這個舶來詞就以其如有神助的魔力征服了中國企業,成了中國企業家追逐的時尚。然而任何流行必然帶有盲從的色彩,企業家們正在為營銷的“追星”行為支付高昂成本。
須知,歐美國家的市場營銷是建立在其300多年市場化社會基礎之上的。歐美營銷講究的是厚積薄發和系統支撐,其運作手段是流程和控制。中國則不然,我們崇尚的是“四兩撥千斤”的計謀和“空城記”的賭性原則,這種強大的歷史潛意識深深左右著中國人,當然包括中國的企業家。因此,當我們對歐美的物質文明狂熱崇拜的時候,當中國的企業家對營銷成果充滿期待的時候,出現腦袋前后左右搖擺而雙腳不聽使喚的奇特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現象,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營銷多動癥”。
T公司陳總所遭遇的尷尬就是這種多動癥的病理現象。“營銷多動癥”有如下癥狀:
僅靠企業家個人判斷做出重要決策,把“別出心裁”、“富有創意”的人視為能人,而不在乎此人是否精明和深謀遠慮。當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時,臨陣換將必然成為唯一的選擇。
追求短期效果,凡事講究速度,卻不管其方法對錯。當預期目標沒有實現時,決策層的心態立馬失衡,改變目標的速度快于決策的速度。
CMO推出的營銷策劃,由于整個公司的結構存在缺陷,執行過程一旦出現偏差,企業肯定要把責任歸于CMO。
對于營銷方案過分強調運作手段的“創新”,過于看重“眼球經濟”,而很少或根本沒有分析盈利的可能性。一旦無法盈利,結果可想而知。
對于整體營銷方案的投入計劃及其組成部分,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在執行過程中,也沒有用以評估目標實現情況的衡量體系,一切跟著感覺走,一旦感覺不好,“變”也就在其中了CMO不了解、也無意了解生產成本和其職權范圍以外的其他成本,因而對營銷計劃的投資回報率心中無數,一旦回天無術,CMO只好一走了之。
諸如此類的“多動癥”還僅僅局限在CMO層面上,而從更廣泛的范疇來看,中國企業的營銷“多動癥”更是不勝枚舉。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企業家對營銷概念理解的淺薄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公司之所以3年4換CMO,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企業營銷決策的多變性,使用營銷資源的片面性,營銷計劃的單調性,營銷行為的表面性,營銷組織的自我性,營銷主張的過度文學性,營銷承諾的無限夸大性,等等。放眼望去,營銷“多動癥”的企業比比皆是。T公司的陳總雖然苦悶,但他并不孤單。
(本文作者為知名實戰派營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