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靜 沙 童
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北京微型小說沙龍的諸多有意味之處。比如他們確實來自五湖四海,有京城本地人,有已在京創業多年者,有外來務工之人,還有身處京都營區的軍人。他們有的一心創作,有的對評論興趣有加,還有的醉心翻譯國外作品。是的,他們有著許多的不同,但他們又對微型小說有著同樣的操守,以各具個性的姿勢,共同行走在微型小說的突圍之路上,尋找微型小說獨特的存在價值。
現對北京微型小說沙龍部分成員的個人創作情況作一簡要分析:
王培靜: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家書》《神石》《一碗泉》《說好一起去看海》《吃了一頭牛》《心結》《尋找英雄》。著名小說家、總后創作室主任周大新在一篇序言中說:王培靜的小小說寫得很精彩。比如那篇《吃了一頭牛》,不多的筆墨,一下子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和第一次進城的那些鄉親,寫得的確傳神。著名小小說作家兼小小說評論家侯德云先生在一篇《讀王培靜·語錄2號》的隨筆中寫道:《家書》寫得好。好在經過耐心細致的鋪墊以后,有一種東西突然靈活起來,一個猛子扎下去,直接抵達人性的河床。
亦農:省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棋殺》《驚天大假》《小城故事》《一匹公狼要尋死》。“寫小小說重在寫人物,寫人物就要扒了皮寫到人物的骨頭縫里。”這是亦農的小小說觀點。《百花園》雜志的馮輝先生評介亦農的語言:老道,有古文遺韻。著名作家許行點評亦農《棋殺》:寫抗日戰爭中殺敵之作品屢見不鮮,亦農這篇小說別出一格,以棋殺敵,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
金波:省作協會員。代表作:《電話時代》《電腦時代》《廣告時代》《作秀時代》《炒作時代》。金波是一個具有時代意識和敏銳觀察力的作家。在他的代表作“時代”系列小小說里,他的筆總是捕捉新時代新變化中的某些“閃光點”。在《電話時代》里,電話這個信息時代最普及的產物在給人們帶來交流便利時,也給人們帶來某些消極的一面;電腦,也是信息時代的寵兒,然而,對于《電腦時代》的主人公而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又說明了什么?
郁蔥:現為總參某部大校軍官,代表作:《奪妻》《變遷》《鄰座》《同進一家門》《邂逅》《我是小偷》。郁蔥翻譯的外國小小說堪稱上乘之作。不丹作家達里姆·齊特里的《奪妻》,語言故事詼諧幽默。印度作家拉斯金·邦德的《我是小偷》,雖然故事情節并不新奇,但卻頗具教育意義。邦德的《邂逅》則是一篇頗具匠心的作品。
李保田: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白鬼》《誘奸》《那個》《王法》。李保田的微短小說,立意奇特、選材廣泛、語言樸實。他善于用獨特的眼光站在與眾不同的角度,觀察、品味、捕捉與挖掘生活表象以下的東西,試圖把讀者“引入歧途”——從理性到感性產生“怪異”的理念。
賀鵬:內蒙古作協會員。代表作:《招聘父母》《杏》《老鼠娶親》《吃口》《一道特色菜》。著名小小說作家兼小小說評論家高軍先生評介說:作家滿懷對文學的執著,以一腔真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向小小說高地沖擊著。《杏》中奶奶說的“不要哭,不要哭,等下次紅衛兵批斗我時,我再給你悄悄撿一顆回來。”讓人心酸,令人感動。《老鼠娶親》中那種對生活細節的把握,讓人為作者準確精微的駕馭能力所深深折服。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微型小說塑造的人物才個性凸現而豐滿、真實而鮮活。
宋新華:筆名新娃。代表作:《大丹之死》《英雄》。由于出生在北京,所以從娘胎里出來語言就不免帶有濃郁的“京味兒”;題材多樣化,風格各異,是新華微型小說的又一大特色。從農村到城市,從城鄉結合部到京郊小鎮,不拘一格。以小見大,紙短情長,看得出是新華微型小說的一貫追求。
宗軍:京漂一族。代表作:《教育》《捐款》。表現鄰里關系變化的《真沒什么事》起因就是因為錢。而反映我們教育中弊病的一文,取名就是《教育》,作者通過教育者們口是心非、言行身教的巨大反差,講了真話的小姑娘又被教育了一下。
沈會芬:代表作:《救命糧》《生日禮物》《絕殺》。沉著而自信的沈會芬,旁若無人地講述,以自己的文字流連于逝去的時空。如此的敘述,讓我們最大限度地回到了歷史現場,使文字性的閱讀酵化為目光的無障礙接觸現實。
北喬:部隊青年作家。代表作:《古井》《口令的味道》《家事》。北喬的作品,可以快讀,又能細品。短暫的閱讀,好看的故事,構成其外在風景,滿足速食者的閱讀享受。有心者,繞到故事背面,也可以領略深層次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