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對中華民族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60年前,中國近代史上最壯烈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和艱苦卓絕的歷程,最終以法西斯主義慘敗、日本簽訂投降書而宣告結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由衰而興的重大轉折點,它以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改寫了近代中國抵抗外侮屢戰屢敗的歷史,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百余年的民族恥辱,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九月三日,從此作為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而載入史冊。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殊死搏斗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中國人民以鋼鐵般的意志堅持抗戰,為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總兵力2/3以上,中國軍民殲敵150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的70%。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無數中華兒女浴血疆場,前赴后繼,精忠報國,他們的英名將與中華大地同在。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用愛國主義精神鑄造的一座歷史豐碑。在民族危難之際,全國各階層人民空前團結,同仇敵愾,顯示了覺醒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民族偉力和巨大凝聚力。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用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60多年來,《義勇軍進行曲》如戰鼓、似警鐘。今天,每當國歌奏起,我們都會感受到當年那奔騰在我們民族血脈中、轟鳴于神州大地上的愛國主義濤聲。歷史一再證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困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是召引、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旗幟,是振興中華的強大動力。
九月三日,對于九三學社更具有特殊的意義。正是為了紀念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九三學社的前身“民主科學”座談會改建為九三學社,并把這一天確定為九三學社誕辰紀念日。用這個特殊日子命名,反映了九三學社的前輩們對民族獨立、人民民主、祖國強盛、世界和平的追求和渴望。
九三學社具有光榮的傳統,熱愛祖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一脈相承。歷史不會忘記,九三學社的發起人許德珩、潘菽曾在五四愛國運動中為救亡振臂吶喊,痛摳國賊,誓死報國。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中,九三學社的前輩茅以升為抗擊日寇入侵,曾親自參與炸毀了自己傾盡心血設計建成的錢塘江大橋。他慨然寫下“橋雖被炸,然抗戰必勝,此橋必獲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將來”。——八年浴血奮戰后,茅以升又主持修橋,新中國成立后僅四年,錢塘江大橋巍然屹立。
九三學社自誕生之日起,其命運和興衰就同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建設富強的新中國的歷程緊緊連接在一起。在拯救民族危亡、爭取人民民主,與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的過程中,九三學社的前輩更加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愛國事業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是真正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真正代表中國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國家走向獨立和富強。
為了中國真正走向民族獨立、人民民主和繁榮富強,九三學社在抗戰勝利后的歷史轉折關頭,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都始終站在中國共產黨的一邊,反對國民黨的賣國、獨裁、內戰政策。歷史不會忘記,在國民黨當局鐵甲車和軍警重重包圍下的北京大學,九三學社的許德珩、袁翰青、樊弘三位教授抱著永訣家人、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公開演講,正氣凜然。袁翰青教授面對青年學生發出誓言:“我,知識分子,認清了知識分子應走的道路,絕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了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堅決為中國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為新中國而努力!”在南京中央大學,面對白色恐怖籠罩的黑夜,九三學社的梁希教授登臺高聲呼喊:“天色就要破曉,曙光即將到來!”他飽含著對祖國的深情,寫下了廣為傳誦的詩句:“以身殉道一身輕,與子同信有情,起看星河含曙意,愿拋鮮血薦黎明!”1949年1月,九三學社發表宣言,公開宣告站在人民革命陣營,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1949年9月,九三學社作為民主黨派之一參加了新政協,參與《共同綱領》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新中國的成立,使九三學社的知識分子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報國夙愿。九三學社作為以科技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主黨派,聚集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杰出科學家,周培源、嚴濟慈、金善寶、茅以升、梁希、涂長望、吳學周、王淦昌、鄧稼先、黃汲清、葛庭燧、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吳階平、黃昆、王選……他們以熾熱的愛國情懷,傾心竭力為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九三學社有66位著名專家參與制定了新中國第一個科學發展藍圖——中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為了摘掉中國“貧油國”的帽子,黃汲清、謝家榮踏遍祖國山川,以“但愿足踏額非爾士之高峰,痛飲帕米爾高原之睛空”的報國之志,為中國一系列油田的發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了中國有強大的國防,王淦昌、鄧稼先隱姓埋名,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傾注了全部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王淦昌受命出征時留下了擲地有聲的話:“我愿以身許國!”鄧稼先在生命最后一刻的遺言是:“死而無憾!” 祖國,在他們心中是至高無尚的;祖國的榮辱就是他們的榮辱;祖國的強盛,是他們畢生的夙愿。他們是九三學社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
60年來,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激勵著九三學社的一代代成員。在社會主義建設新長征的征途上,鐫刻著九三學社社員頑強跋涉的足跡;在諸多學科領域中,有九三學社社員奮力拼搏的身影;在眾多技術成果中,凝結著九三學社社員的心血和汗水;在共和國的科學史冊上,記錄著九三學社社員做出的業績。
60載風雨兼程,九三學社在許德珩、周培源、吳階平等前輩的帶領下,發揚愛國進步的光榮傳統,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從只有幾十人的政治團體,發展到今天擁有10萬成員、組織比較健全、有較強參政能力的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九三學社積級參加國家大政方針的協商和國家事務的管理,圍繞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在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促進國家建設和發展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回首歷史,我們深刻體會到前輩們創建九三學社時的報國理想和愛國情懷。60年的歷程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是一脈相通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中國實現現代化,集中地代表了當代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華民族前進和發展的歷史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當代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最高的最集中的體現。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繼承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為祖國統一大業、振興中華而團結奮斗,共同開創我們民族光輝的未來。
(韓啟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