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汗青
1945年秋,我十八歲,是重慶南開中學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正放暑假,住在重慶南岸鄉下家中。我的家在川黔公路邊上。8月l5日傍晚,公路上開過來一些美軍軍車,上面坐的是些美國兵。在重慶,來華和我們并肩打日本的美國兵多的去了,我們是見怪不怪,但這回有點異樣,只見他們拿著手槍、沖鋒槍朝天亂放,嘴里咿里哇啦地叫喚,聽得出來,他們說的是:“停戰啦!勝利啦!”顯然,他們軍隊得到的消息快。不一會兒,我家附近的土橋場上,鞭炮響了起來,然后,就噼哩叭啦地響成了一片,人們叫喊著,聽不清喊些啥子,但能肯定,那是歡呼……
同年9月3日,已經開學,我們學校所在地重慶沙坪壩,舉行盛大的慶祝抗日戰爭勝利提燈游行。沙坪壩是重慶的文化區,聚集的學校眾多,除我們南開中學外,還有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四川省女職、中工等七八所大中專學校,加起來至少也有上萬名師生吧!這么多人都上了街。大街上,張燈結彩,口號標語,燈籠火把,那個熱鬧勁就別說了。
我說這些,旨在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要重視和區分兩個日子:8月15日和9月3日,特別是后一個日子——9月3日,它是抗日戰爭勝利日。從這一天起,中華民族洗刷了百年的被侵略、受壓迫的恥辱,我國還成為了戰勝德意日軸心國的世界四強之一(中美英蘇)。九三學社的成立,也是為了紀念這一天。
可惜得很,多少年來,許多人對8·15與9·3兩個日子的異同還不太明白。有人還以為8·15是日本投降的日子,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日。
8·15那一天,是日本天皇向日本全國廣播《停戰詔書》的日子。日本天皇在《停戰詔書》中,說的只是“終戰”,只字未提“投降”,沒有說到對華戰爭,更無“侵略”二字。君若不信,請看該“詔書”:
……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愿接受其聯合公告。……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而戰局并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于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并將破壞人類之文明?!迣τ谑冀K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以為萬世開太平?!伺e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
應該說,8月15日只是戰爭結束了。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軍方代表梅津美治郎正式簽署投降書:“我們宣布日本帝國大本營及在日本控制下駐扎各地的日本武裝部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在這里,我們才看到“投降”二字。9月3日,意味著日本簽字投降正式生效。從國際法上講,日本軍國主義被打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的浴血抗戰勝利結束。1945年9月3日,當時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三天。為了紀念這民族的偉大勝利,1946年,國民政府決議以每年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2月23日政務院頒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8月15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后來在聽取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后,經過中央討論,1951年8月1日,毛澤東在胡喬木關于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請示報告上批示:以9月3日為全國統一的戰勝日本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通告:“本院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八月十五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簽字于投降條約以后。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九月三日。”1999年,國務院對《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修訂頒布,沿用了這一修改的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