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當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人們都會首先想到“兩彈一星”。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的意義,當然不僅限于科技本身,更突出的是,它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挫敗了核訛詐,加強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也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近三十年來,由“兩彈一星”的話題寫成的報告文學和人物傳記,已見多多。銀屏上的文獻片、故事片以及人物訪談等專題節目,也時有閃現。最隆重的當是1999年9月18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召開大會,發布決定,并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有23位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關于“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的歷史經驗,按中規中矩的表述,首先要說到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英明決策;然后說廣大科技人員、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的長期拼搏;接下來要說各部門、各單位的“全國一盤棋”;當然還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筆者習史,認為可以把“兩彈一星”看作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有必要從更大的時尺度總結其歷史經驗。兩彈一星研制成功之最重要因素,不可回避科學人才這個基礎。23位功勛獎章獲得者是“兩彈一星”研制中涌現的頂尖人才。且看下表:

表中列出了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姓名、出生年份、早年就讀的大學、出國留學的年份和國家、1949年以前歸國后的供職機構,最后附上了他們在1949年以后至從事“兩彈一星”研制之前的供職機構或系統。(表中文字只是表述一個大概,細節不見得都能準確反映,如郭永懷1940年留學之初是到加拿大,一年后轉至美國。)
按照我們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論及舊中國的科學與教育,總是否定的多,肯定的少。然而,從上表至少可以體認以下幾點:
第一,按表中23位科學家的經歷,除孫家棟以外,這些人的專業教育都是20世紀30-40年代在中國的大學完成的,可以說,他們是舊中國留給新中國的“科學遺產”。
第二,表中從趙九章到彭桓武,共7人,是在抗戰前出國留學的。從任新民到朱光亞,共13人,其中除錢驥外,其他12人是在抗戰后期或戰后出國留學的。曠日持久的戰爭(抗戰八年加上隨后的國內戰爭,其持續時間超過了“文革”十年),沒有造成嚴重的人才斷層??梢姡箲饡r期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有值得肯定、值得研究和總結之處。
第三,他們的大學教育是在國內名校完成的(其中只有任新民所在的兵工學校鮮為人知,這是軍政部兵工署系統的學校,設有大學部,相當于國防科技大學)。大學之后的研究生教育、回國后的服務機關也都是高水平的。解放后,在參加“兩彈一星”研制之前,他們大致分布在中國科學院、國內高校和國防科研三大系統中,還有幾位歸國較晚者是直接進入角色??梢哉f,這些人不僅教育起點很高,并且爾后也有幸一直保持著累積優勢。這與他們的際遇環境有關。如何保持和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穩定環境,這也是我們多年來乃至當今的“要命”話題。
在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中,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變革,使科學家隊伍呈現出一定的代際特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們,多數是物理學家,我們就拿物理學家來說事。
中國的第一代物理學家,如胡剛復、饒毓泰,他們在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時期讀完了小學和中學,爾后到國外讀大學,并進而獲得博士或碩士學位?;貒笤谛聞撧k的大學中教授物理學,但很少有條件從事研究工作。
第二代物理學家,如葉企孫、吳有訓、嚴濟慈、趙忠堯、吳大猷等,他們已有條件在前輩科學家執教的大學中學習(吳有訓、嚴濟慈、趙忠堯曾受教于胡剛復,吳大猷曾受教于饒毓泰),隨后到國外完成研究生學業。他們回國后,在繼續培養人才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時,也積極推進科學研究。
在上表中,并沒有這兩代人的名字,但后人應該清楚,是他們付出的心血為后來者打造了高起點的平臺。表中許多人都出身清華大學,而清華大學的物理系,正是先后在葉企孫和吳有訓主持下才寫下中國現代科學史和教育史上的輝煌篇章。
如果按照清華的路子說下去,趙九章、王淦昌、錢三強、王大珩、彭桓武等,都曾直接受教于葉企孫和吳有訓,他們屬于中國現代物理學家的第三代。郭永懷、錢學森等同屬這一代。
在“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中,錢三強是領軍研制原子彈的帥才人物,錢學森是領軍研制導彈的帥才人物,趙九章是領軍研制人造衛星的帥才人物。從表中可以看到,這些人都是在抗戰之前出國的,較早的高起點使他們成為“兩彈一星”事業起步時期的領軍人才。
從無到有,先有三代之興,后有“兩彈一星”帥才出。歷史似乎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樊洪業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