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江峰 杜 非
2001年7月15日。上將陳明仁的夫人、八十二歲的肖毅逝世后,筆者奉命撰寫其悼詞,有幸翻閱了她的檔案:她身為知名的婦產科專家、湘雅醫院院長的千金,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的高足,其不事張揚的人生,卻頗有傳奇色彩,并且鮮為人知。
求學:一心專讀醫學書
肖毅祖籍湖南長沙。肖毅的父親肖元定(1897-1975年)是國內著名的外科專家,也是我國首批為數不多的國際外科學會會員之一。他1921年畢業于湘雅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先后出任湘雅醫院第四任院長和國立湘雅醫學院代理院長。
肖毅的母親譚晏英,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和肖元定生育四女二男,肖毅是長女。肖毅在長沙福湘女中初中畢業后,以福湘女中“狀元”考入長沙省立女中高中部。
1938年,風華正茂的肖毅以省立女中年級第三名的成績,考入湘雅醫科大學醫療系六年制本科。當時的湘雅醫學院,是由美國雅禮協會和湖南省政府合辦的一所教會式的西醫專門學校,以傳播西方的醫學技術為宗旨。據她的自傳回憶,她學醫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受父親的影響。他自己是個貧苦學生出身的外科醫生,不信宗教,不問政治,專心于鉆研業務。他常常告誡子女,一定要努力讀書,掌握一技之長,將來就可以不求人,靠技術吃飯”;其二,“父親有崇美思想,認為教會學校校規嚴,將子女送到管教嚴的學校,有利于學生成長,能學得真本事”;其三,“婦女受壓迫、受欺侮的不幸遭遇,一旦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因而便“憐惜她們,同情她們”。加之,“我自己是個婦女,我要為婦女服務”這種思想使她走上醫學的道路。
肖毅在湘雅醫學院念書期間,吃住都在學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醫學書。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六年的寒窗苦讀,肖毅以其聰穎和悟性,熟練掌握了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嫻熟地用英語讀、寫、聽、譯婦產科專業醫學資料,為她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8月,肖毅以優等生成績畢業留校,同時兼任湘雅醫院婦產科醫師,她救死扶傷的行醫生涯由此拉開帷幕。
愛情:組織批準成眷屬
1952年8月,經中南軍區審查批準,肖毅女士在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司令員陳明仁將軍結婚。那年,陳明仁將軍49歲,肖毅女士33歲。陳將軍是第二次當新郎,肖毅是初婚。英雄美人,文武雙嬌,一時成為軍中頗受仰慕的“伴侶”。
上將陳明仁(1903-1974年)是湖南省醴陵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 這位蔣介石的得意門生,1949年8月棄暗投明,與程潛率部在長沙起義,后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二十一兵團司令員,第五十五軍軍長,湖南省臨時政府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16年,陳明仁十三歲,尚未成人。母親病重,算命先生說:給明伢子娶個媳婦沖沖喜,病會自然好。
老實厚道的陳明仁父親請來媒人,媒婆就把鄰村一個叫謝芳如的農家子女介紹給陳明仁。不久,陳明仁便和謝芳如拜堂成親,結為連理。可“沖喜”并沒有給陳明仁的母親帶來生命的轉機,婚后不到一個月,他母親終因病入膏肓撒手塵寰。此后,謝芳如跟隨陳明仁南征北戰,夫妻倆恩愛有加,成為軍中“模范家屬”。謝芳如和陳明仁將軍生育二子。1950年春天,謝芳如因婦科病住在湘雅醫院婦科。主治醫生是知名婦產科專家胡信德器重的肖毅女士,湘雅醫院第四任院長肖元定的千金。1951年4月,謝芳如因病醫治無效辭世,時年47歲。在謝芳如住院一年多的日子里,肖毅一直是謝芳如的主治醫生,她聰明能干,勤學好問,給陳明仁將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1年10月,陳明仁同志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肖毅也正在北京協和醫院進修。陳明仁常在周末和假日約肖毅外出參加宴會和晚會。以后,他們建立了通信關系。1952年7月,經中南軍區批準,于8月16日在桂林結婚。
陳明仁將軍1974年5月21日,因患癌癥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那年,肖毅55歲。他們一起共同生活了22年,雖無子女,但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陳明仁辭世后,肖毅沒有再婚,與保姆相依為命,全身心地撲在婦幼保健工作上。
入黨:二十五年終如愿
肖毅自從1956年6月向黨遞交第一封入黨申請書,到1981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空跨度25年。這種矢志不渝的追求,其間也折射出她跌宕起伏的內心世界。
在1956年6月18日第一封入黨申請書上,肖毅直言不諱地向黨組織匯報了自己的看法。她說:她人生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個不問政治的人,只求有一技之長,不依靠人,不受欺侮,可以自立。”她既“對國民黨統治時期民不聊生感到非常痛恨”,又對反動宣傳說什么“共產黨放火殺人、共產共妻感到恐懼。”因此,肖毅的心里“沒有方向”,沒有前進的標桿。現實生活中,她“用恐懼懷疑的心情和旁觀者的態度觀察共產黨所作所為”,只埋頭讀書和工作。
后來,她親眼目睹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國家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消除了她的恐懼,并“對中國共產黨開始有了好感:干部勤勞樸實,軍紀嚴明,物價穩定,交通恢復”。但“懷疑心仍然存在,懷疑共產黨會不會永遠保持這種優良的作風和品質”。
一個人的思想轉變過程,是伴隨著社會實踐而進行的。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等中國共產黨一系列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事實,讓肖毅實實在在感受到:共產黨是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平時從不接觸政治書籍的肖毅,捧讀了《資本論》、《新民主主義論》、《矛盾論》和《中共三十年黨史》等著作,使她“從表面上看問題逐步提高到能從本質上分析問題,對學習和開會有了興趣和要求”。
讓肖毅永遠難以忘懷的恩師林巧稚大夫,對其思想轉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1952年夏季,肖毅在北京中國協和醫學院研修期間,師從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這位婦產科領域的“泰斗”。林巧稚既是肖毅業務上的指導老師,又是肖毅思想上的政治教師。肖毅的美麗、聰慧、博學多才,深得林巧稚的賞識。在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進修一年多的時間里,林巧稚對肖毅“很親切”;肖毅自然也對林教授“最信任”,她跟林巧稚最終成為“無所不談的人”。
1952年春,肖毅和林巧稚一同參加醫學院校“教師思想改造和思想建設運動,”林巧稚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林巧稚曾將她的思想轉變情況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打開協和窗子看祖國》,登在《人民日報》上,給肖毅很多啟發。她“將自己過去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做了一次總檢查和批判。”辮子梳理后,肖毅“從個人狹隘的小圈子內解放出來,頭腦清醒了,眼睛明亮了,明白了應該走的道路”。在此后的工作中,肖毅身上似乎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日沒夜地干。她和普通醫務人員一道,輪流值晚班夜班,看護病人。有時半夜三更,驅車幾十里到鄉下為難產婦女接生。
雖說肖毅多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可是隨后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系列政治風云,對肖毅來說,無疑每次都是一次靈與肉的創傷。從國民黨投誠過來的陳明仁將軍,紅衛兵懷疑他的動機,追究他以前在國民黨軍隊的所作所為。肖毅的父親肖元定有“湘雅第一刀”雅稱,年富力強時兩次被保送到美國雅禮大學醫學院研修。在“文革”中卻被作為里通外國的“特嫌”和“反動學術權威”、“臭老九”,無休止地受到審查、批斗和抄家。肖毅本人,因愛鉆研業務、不問政治而被扣上“走白專道路”的帽子。就這樣,肖毅入黨一事,一擱就是二十年。
1981年3月18日,61歲的肖毅慎重地填寫了《入黨志愿書》,談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仍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時隔兩天,3月20日,醫院機關黨支部召開支部大會,13名正式黨員全部舉手同意接受肖毅為中共預備黨員,實現了她25年的夙愿。
肖毅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她將功名利祿視若浮云:1951年,她把與別人合譯的一本婦產科專著所得的稿費全部捐獻,支援抗美援朝;1976年,她將自已珍藏多年、并隨身攜帶的金銀首飾全部上交國家(折合人民幣一萬六千多元);1979年,她去美國大妹妹家探親,許多人估計她不會回國了,可就在人們無端猜疑的時候,她提早半年回到了病人的身邊,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向職工宣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980年,她作為湖南省婦產科專家去東南亞考察,節余二百多美元,一分不少交給醫院;1981年,她將父母遺留在長沙市上麻園嶺的一棟三間房子無償交給人民政府;2001年,肖毅又將精心保存的陳明仁將軍的一批遺物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
肖毅父親篤信“真誠、純粹”的為人準則,他期待自己的兒女個個“質樸為人,純術為生”。回眸肖毅一生走過的風雨人生路,真是名如其人,人如其名,冰壺如見故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