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 東 耿紅梅
從頭再來:下崗后學做龍須糖
陳明出生于廣州,因家庭貧困,只讀完初中就輟學了。18歲那年,陳明進入一家機械廠當工人。2000年初,因為單位經濟不景氣,陳明下了崗。
下崗,對上有老下有小的陳明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經歷了幾個月的迷惘和困惑后,陳明開始走上打工之路。兩年間,他先后做過保安、業務員等工作。一次,在某公司做業務員的陳明由于工作上的失誤,老總毫不留情地將他辭退。失業后,陳明決定去香港投靠叔父,尋找發展的機會。
2002年10月初,陳明來到香港,找到叔父,要叔父幫他找事做。然而,陳明既沒技術,又沒多少文化,在香港,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實在太難了!
一連半月,陳明都沒有找到工作,他冒出了打道回府的念頭。這時,叔父勸他道:“阿明,你跟著我學一段時間的手藝再回去吧,有一技在身,走到哪里都不會餓肚子呀!”叔父在香港是挺有名氣的點心師,他有意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侄子。在叔父的傳授下,陳明很快掌握了龍須糖的制作流程。
回到廣州后,陳明打算開一家專門制售龍須糖的店子。為了摸清龍須糖在廣州的經營狀況,陳明連續觀察了兩家制售龍須糖的店子,發現生意很冷清,他有些泄氣了。
2003年初春的一天,陳明從一個制售龍須糖的店里出來,碰到一位正在吃龍須糖的中年女士,便走上前去問那位女士:“你覺得龍須糖的味道怎么樣啊?”那個女士說:“感覺還可以,只是覺得太甜了些,入口不夠順滑。如果能做得再好看一些,咸一些,就好了。”
中年女士的話讓陳明茅塞頓開:如果能改變龍須糖傳統的制作方式,減少龍須糖的甜味,加入廣州人喜愛的咸味,按現代人的口味制作龍須糖,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呢?打定主意后,他在西門口地鐵站附近租了間門面,2003年3月1日,一間名為“白胡子”的龍須糖專賣店開業了。
創新理念: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專賣店開張后,生意盡管不盡如人意,但因地理位置較好,每天還是能賣出二三十盒龍須糖。在價格上,每盒他賣3元錢,比同行稍微貴一些。他始終堅信,傳統的龍須糖失寵,絕對不是價格因素,而是產品自身存在的問題。只要做出來的東西讓消費者滿意,能吃出新意來,這樣低的消費,市民是不會在價格上斤斤計較的。
果然,改良后的龍須糖,贏得了不少回頭客,陳明的生意逐漸興旺起來,最高一天收入了150元錢。僅2003年4月份,除去一切開支,陳明就凈賺了2800元!嘗到甜頭后,陳明對龍須糖的加工進行了明確的分工,他讓家人專門配送原料,而自己則招收了一名工人,在店里給他做幫手。這樣,他的“白胡子”店正式步入正軌。然而,就在陳明準備大干一場時,他的生意卻冷清下來。
陳明在調查之后發現,自己做出的成品居然變味了。通過仔細分析,陳明終于找到龍須糖變味的原因:香港和廣州的天氣不一樣,因此制作的步驟、時間也不一樣,比如熬糖的過程,就需要根據天氣變化靈活掌握。
找到“病因”后,陳明嘗試著把不同天氣下熬糖需要的時間、火力、用量等記錄下來,從中歸納和掌握不同情況下的制作技巧,并親手配制成品原料。他覺得,自己辛苦一點不要緊,只要能取得消費者的喜愛,就值!
2003年9月的一天,一位學生模樣的女孩來到陳明的專賣店,買了幾盒龍須糖,離去之時,她對陳明說:“師傅,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喜歡吃你制作的龍須糖,感覺比巧克力的味道還好!只是,龍須糖的外表十分老土,你是否可以給龍須糖做個好看的包裝呀?”
女孩走后,陳明意識到,要想贏得年輕人這個消費群體,就得改變龍須糖無外包裝的歷史。如果給這個傳統的美食披上一層華麗的“外衣”,不僅有了很好的賣相,而且還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陳明當即請廣告公司為龍須糖設計了一個精美、新穎的包裝,然后委托食品包裝廠生產了一批專用包裝紙。
這一改,所產生的效益讓陳明自己都感到驚訝:光臨“白胡子”專賣店的顧客越來越多,有的時候,他的店門前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待著購買龍須糖。
從2003年10月到2004年春節期間,陳明平均每天都會賣出200多盒龍須糖,短短3個多月,他就凈賺了2萬多元!
不斷地進行嘗試與創新,讓陳明贏得了穩定的市場,但他并不滿足。考慮到龍須糖畢竟是傳統休閑小食品,消費者有限,要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就必須讓龍須糖與時尚同行。
一天,陳明在經過一個涼茶店時,發現店內有甘蔗汁賣,他突然聯想到,甘蔗汁口感清甜,有清熱解暑之功效,而廣州屬于亞熱帶氣候,如果能將龍須糖做出既具備鮮美味道,又有清熱解暑的效果,那么,會不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呢?
于是,他購回榨汁機,批發回大量甘蔗,嘗試著配制“清熱解暑”型龍須糖。經過不斷的試驗,陳明終于成功地配制出甘蔗味的龍須糖。新品一面世,就大受消費者的喜愛。
接下來,按照制作甘蔗味龍須糖的原理,陳明相繼推出蘋果味、西瓜味、橘子味等系列龍須糖食品。每一種類型的龍須糖,陳明都分別采用不同的包裝,以便顧客各取所需。
越做越火:“白胡子”店將會連鎖全國
2004年6月的一天,一位年輕人來到陳明的“白胡子”專賣店,高興地對陳明說:“你制作的龍須糖,平時我雖然只是當成零食吃,但才吃了幾天,我就發現我的飯量增加了,長期以來的厭食習慣隨之消除。真是感謝你!”陳明沒想到自己創新的龍須糖,竟有著如此的功效。后來得知那位年輕人是在一寫字樓上班的白領,于是陳明決定主動出擊,尋找開創事業的空間。他設計了一張介紹龍須糖的精美名片,然后與送報員達成合作關系,利用工作的便利,將名片送往各大寫字樓,并招收了兩名工人,專門為寫字樓的白領們送龍須糖。
果然,自名片發出去后,陳明的手機鈴聲不斷,生意越做越紅火!
陳明的龍須糖火爆羊城,引起了媒體的關注,香港《娛樂周刊》、《廣州日報》等對他的創業故事作了報道。
隨著龍須糖知名度的上升,引起了更多商家的注意。廣州市一些大小茶樓、酒店紛紛與陳明取得了聯系,要求陳明為他們提供龍須糖,當成餐前小吃,甚至還有人上門要求拜師學藝或是開連鎖店。
陳明決定正式注冊“白胡子”龍須糖商標,進一步拓展業務。他一方面積極與商家合作,將龍須糖發展到餐桌上去;一方面與有意合作開連鎖店的人接觸,打算將“白胡子”店開到全國各地去。
(俊林、素華薦自《戀愛·婚姻·家庭》 本刊有刪節 圖:張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