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縣倫
讀一則舊聞:鶴壁市浚縣農家女唐黎1996年以900分的成績奪得了河南省當年文科之魁。上萬元的入學費用使這個原本經濟困難的家庭頓時陷入了新的窘境,全家愁慮萬分。此時,一家生產口服液的企業派人趕到唐家,出資1萬元請唐黎在媒體為他們做做廣告,讓唐黎說是服用了他們廠生產的口服液才提高了智力,考得高分的。對此,“高考狀元”堅辭不受,拒不答應。她對廠方代表說:“俺家清貧,上中學的費用也是父母東拼西湊的。俺從來沒有喝過健腦口服液之類的營養品,也喝不起。是學校強化教學質量和教師的辛勤教導,加上自己刻苦攻讀,才取得了這樣的成績。”
清貧、純樸的農家女,堅持實事求是,不為金錢所誘,堅決不做虛假廣告。其精神令人感動,亦使人聯想多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告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了商家的重視。打開電視,翻閱報刊,藥品、化妝品、家電……各式各樣的廣告琳瑯滿目,鋪天蓋地。這些廣告的宣傳者不是此“星”,便是彼“星”,簡直成了“星”們的天下。不知怎么的,看著熒屏、報刊上那些“星”們或深情凝視、或搔首弄姿、或說或笑、或蹦或跳……以不同的表情、姿態利用自己的容貌、身體、知名度充當商品的宣傳工具,筆者心里總有揮不去的疑惑:“星”們宣傳的產品,自己真的了解、使用過嗎?
我持懷疑態度。
我們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廠家追求的都是經濟效益,這沒有錯。道理很簡單,沒有經濟效益,企業便無法生存、無法發展。因而,他們不惜花費重金聘請明星走上電視熒屏、報刊版面對自己產品進行宣傳、推介。廠家此舉利用的是“名人效應”,藉以銷售產品,擴大市場;明星們呢?恐怕也多是經不住金錢的誘惑,抵御不了孔方兄的召喚而與企業聯手創造出這番“風景”的。雙方可謂各取所需,“你賺我掙大家發”。在市場經濟中,用足用活自身資源發家致富,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于,廣告內容是否真實?產品功效是否可靠?不知“星”們心里可曾清楚?向公眾竭力推薦的產品,自己可曾了解,可曾試用?面對著觀眾讀者,笑容可掬地稱好、豎大拇指時,內心是否踏實、坦然?我看未必。眾所周知,想必“星”們更應明白:從事虛假廣告,是對廣大消費者的一種欺騙。想想看,如果廣告內容不實,甚至出現因為誤導而對消費者造成某種傷害,自己豈不成了欺騙、傷害的“同案犯”?
仍是“舊聞”。上世紀九十年代法國明星戴維·蓓爾因為“交好運”戒指做廣告(獲酬500萬法郎),由于內容虛假而被送上被告席,鋃鐺入獄,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此事發生在法國。筆者目淺耳短,尚未聞知中國哪位明星因此而獲罪的消息。在我國《廣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社會法制化建設還有待加強的現狀下,我想,所謂的“星”們還是應該悠著點、慎重一點,在可愛的金錢面前還是神清智明些好。不管怎么說,人不能沒有良知,身為公眾人物還應注重自己的言行、形象。切莫在掙了大把鈔票的同時,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準則,成為道德法庭上的罪人。
在各路明星紛紛上場,占據電視廣告屏幕、報刊廣告版面的今天,河南省“高考狀元”唐黎抵御金錢誘惑的品格和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仍有其積極的意義。
(責編/孫厚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