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無錫市委黨校課題組
摘要:進入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多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社會資源分布的彌散化,對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應對這些變化和挑戰,黨必須轉變和創新執政思維,努力實現執政方式從注重控制向注重整合引導的轉變。
關鍵詞:黨的建設;執政思維;整合引導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12-0036-04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對中國共產黨的有效領導提出了時代性挑戰,要求黨在市場化、多元化和信息化共同作用的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中,探索和構建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新的執政體制和領導方式,整合引導社會資源,保證黨對國家和社會的有效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執政環境的變化及其帶來的挑戰,執政黨必須轉變執政思維、注重整合引導,使中國共產黨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境界。
一、新的執政環境帶來的新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經濟市場化、社會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趨勢,并由此導致社會資源的彌散性分布。所有這些變化,都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和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經濟市場化的程度得到了迅速提高。市場經濟具有瓦解整體性社會、突出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的作用,強調自由競爭、公平交易,這就使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獲得了發展的理論前提,極大地推動著個私經濟和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經濟資源由國家壟斷的格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經濟的比重在減少,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傳統經濟基礎和獲取經濟資源的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以及這些缺陷在市場體制本身發育不成熟、政府管理服務體制落后、社會力量發展不充分等條件下的集中表露,使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表現得十分突出。在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社會不公現象,引發了人民群眾的不滿,導致一些社會成員對正在生長形成中的社會體制和結構產生或抗拒或疏離等不同反應,并對社會秩序體系形成壓力,對黨的執政基礎構成了威脅。
其次,社會多元化趨勢凸顯,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發生了重大轉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正處在由原來單一計劃經濟的結構向市場契約型的多元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利益主體。這些社會利益主體的不斷分化組合,逐漸形成了多個社會階層。隨著“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社會成員的流動日益頻繁,身份可變性增加,使利益主體結構日益復雜,社會分層日益明朗化,從而導致社會主體多元化、社會組織結構多元化和思想觀念多元化。與此同時,社會成員有了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上的充分自由,人們的價值取向正向著個性化和現實化的端點移動;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進入,更對人們產生著巨大影響,導致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雖然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維系社會向心力的凝集因素。多元社會里意識形態的日益世俗化,將導致其社會整合作用的減弱。一轉型時期社會分層的不穩定,特別是改革中少數人利用權力資本化而巧取豪奪、一夜暴富所表現出來的典型的機會不平等,對國家體制構成了難以消除的現實壓力。在社會多元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貧富分化的出現和不斷擴大,恰恰是作為執政黨傳統階級基礎的工人和農民中的一些人,淪落為了社會的弱勢群體。這種狀況如不能及時改變,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就會發生動搖。
第三,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黨執政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轉型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政治博弈力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就個體而言,由于經濟實力的增強,受教育機會的增多,受教育層次的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得了明顯提高。尤其是一些發展起來的富裕階層和精英階層,他們或被政權機關所吸納,或成為影響當地政治活動的重要力量。就群體而言,由于群體的自主性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其獲得的發展空間隨之增大。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實體,隨著實力的增強,其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并且形成了許多民間社會團體,其政治呼聲日益高漲,對政府決策的影響也不斷增強。社會利益的多元化,促進了我國政治要求的多元化,這就需要執政黨建立多樣化的利益表達和實現渠道,促使國家政治進一步向社會開放。然而,由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仍相對滯后,政治參與的機制不夠完善,參與渠道單一,無法適應這種多元化的要求,這就使我國現有的政治結構面臨著巨大壓力。如不及時改變這種狀況,有可能導致許多非理性的甚至非法的政治參與,引起群體性事件的頻發,危及社會政治局面的穩定。
第四,社會資源分布彌散化,黨的執政資源發生了重大變遷。經濟市場化、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必然導致社會資源呈現彌散性分布,中國共產黨掌握的執政資源將隨之發生變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黨以前主要依靠的合法性資源,如黨的歷史功績、領袖的個人魅力和意識形態等,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功效在不斷流失;政績合法性資源也面臨著所謂“政績困局”;尤其是貧富分化現象、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蔓延,已成為威脅我們黨執政合法性的嚴重問題。盡管黨正在不斷加強民主與法治的合法性資源建設,但它們現在還很不完善,還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黨所擁有的政治資源,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權力資源,正在執政黨內部分解和向社會分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權力主體結構的一體與多元、集中與民主相統一的格局。現在,經濟資源已從過去由黨和政府統一控制逐漸向社會轉移,形成多元利益格局,使社會的自治和自我發展能力迅速提高。黨和國家原來控制的文化資源,也隨著文化領域的開放與發展以及利益多元格局的形成而逐漸大眾化、市場化和多元化,使黨對文化的控制力度減弱。社會資源分布的彌散化,使黨的基層組織的功效面臨嚴峻挑戰。一些地方黨的基層組織癱瘓,黨員放任自流,使黨在這些地方的凝聚力、向心力、影響力弱化甚至消失。執政資源的變遷,必然使我們黨傳統的執政體制和領導方式面臨挑戰。
二、創新執政思維,注重整合引導
面對新世紀執政環境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中國共產黨積極應對,致力于實現黨的領導從計劃經濟條件下執政向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轉變,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黨的執政思維的轉變和創新具有根本的意義。我們認為,這種新的執政思維,就是要實現執政方式從注重對社會的直接控制向注重整合引導轉
變。具體地說,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純強調對社會資源的全面控制、片面強調高度統一的執政思維,實現黨的執政方式由強制型向誘導型的轉變,通過建立利益誘導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和利益整合機制,使每個社會成員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在對多元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統籌協調中實現有差別的統一和多贏。總之,注重整合引導,應成為我們黨在新世紀黨的建設的新定位。近幾年來,我們黨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許多成效,這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構建制度整合平臺。執政黨要從以革命動員的方式領導、組織群眾,轉變為以制度整合的方式領導、動員和組織社會,就不能通過消解國家和社會制度來實現領導,而應通過國家和社會制度的有效運作來實現制度化的領導。在這個過程中,政黨、國家和社會的有效互動,不但能為社會發展培育出有效的制度架構,而且能為社會發展找到正確的道路。因此,我們黨近年來特別重視民主與法制的建設和完善,尤其重視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完善。這兩大政治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和參政議政的最有效的基本途徑,是社會各利益群體利益表達和整合的制度平臺。這兩項制度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投票民主與協商民主的統一,有利于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達成最廣泛的共識。為此,黨中央專門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若干意見》。多黨合作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優點在于既承認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同時又能將這些矛盾與沖突保持在制度的框架之內,使之在統一而穩定的政治條件下獲得表達和解決。多黨合作制能夠吸收和凝聚較大數量的群眾實現政治參與,并使這種參與制度化、規范化,由民主黨派把其所代表和聯系的不同階層、群體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要求,以及他們對執政黨的期望與公眾的傾向和意志,及時、準確地輸入到國家政治這個大系統中去,從而達到整合各種政治資源并作用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目的。
第二,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構建新的社會認同基礎。在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任何政黨執政的首要前提,就是其所表達的意識形態要得到民眾的認同。雖然在執政過程中,人們對執政黨的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執政的實際成效,但人們對政策的信心、對執政黨的信任則是決定性的,而形成這種信心和信任的重要基礎,就是對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的信仰和認同。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甚至經濟政治崩潰的后果,都不如意識形態的崩潰來得嚴重。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崩潰,將使其失去社會整合的主心骨,失去社會整合的心理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傳統意識形態社會整合功能的下降以及人們對意識形態的淡化,促使我們黨加快了理論創新的步伐,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和說服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增強、社會整合功能提升。進入新世紀后,我們黨一再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強調“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執政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執政實踐中樹立親民形象,構建親民政府。這一切努力都是在增強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整合社會的有效性,構建新的時代條件下民眾對黨的意識形態的認同基礎,從而使黨的歷史使命轉化為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偉大實踐。
第三,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重建黨的社會權威和組織動員能力。黨對社會的吸引力,不僅體現在黨的意識形態的整合力,還體現在黨的社會權威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整合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程度。當前,黨內少數腐敗分子和某些黨組織的行為,侵犯了群眾的利益,削弱了黨在社會中的權威和公信力,從而削弱了黨的感召力、控制力和引導力,嚴重制約了黨的整合力的有效發揮。為了重樹黨的社會權威,近幾年來,我們黨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提出并將先進性建設貫穿于黨的思想、作風、組織和制度建設之中。尤其是當前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黨重新樹立社會權威、增強黨的合法性基礎的有力措施。事實說明,只有始終保持、發揚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才能重樹黨在社會中的權威和公信力,使人民群眾自覺地接受黨的領導,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從而節約黨的執政資源,提高執政效率。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與“強基工程”即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近幾年,我們黨在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十分注重從調整基層組織的功能取向入手,將基層組織原有的以組織或動員革命與生產為軸心的功能結構,轉變為以社會關懷和利益協調為軸心的功能結構,極大地提高了基層組織整合社會的能力。在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中,各地都十分注意根據近年來我國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著重加強了社區黨的建設和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的工作力度,探索黨組織和黨員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方法和途徑;并根據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開展調整組織設置、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的探索,以擴大黨組織的影響面,增強凝聚力,提高黨的組織動員能力。
第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高整合社會的能力。作為執政黨,總要想方設法減少社會矛盾,協調各階級、階層、集團的利益,以便造成一個和諧的局面,求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把執政黨稱為社會的“整合工具”。要在當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提高黨整合社會的能力,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此,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專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確定了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并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即: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改革從本質上講是改變利益分配格局的大變革,這就決定了在改革的過程中,利益的調整和由此帶來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如何協調好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改革的進程中始終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這是關系改革成敗的大事。這就要求我們黨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時,必須注重提高整合社會的能力,并運用這種能力來整合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協調各利益群體的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適應了這樣的時代需要,表明黨更加注重自身整合社會能力的建設。
第五,實現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面對新的執政環境,我們黨一再提出要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我們黨執政方式轉變的目標,就是通過全黨共同努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并提出要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發揮黨委對同級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這些組織中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及時研究并統籌解決它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又要通過這些組織中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高依法執政水平。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執政黨必須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從而為重構黨與國家、社會和公民的關系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