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鳴鳴
“外需增長迅猛,內需增長乏力”,這是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當前經濟的一致判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也強調,今年上半年的進出口總值占GDP的了70%,其中出口達到40%以上,這說明國內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出口的大幅度增長;中國必須改變過度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積極擴大內需,深度開拓國內市場。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提出,“房地產成交萎縮是下一步總需求增長的最大威脅”。
這對于在房地產新政中“熬冬”的大量房地產企業而言,意味著一個新的變數。
內需增長乏力堪憂
據宋國青測算,今年上半年內需名義增長8.40%,實際增長3.5%,遠遠低于買際GDP同比增幅9.5%的水平;消費實際增長使內需實際只增長了3%~4%。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89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4%。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967億元,增長27.1%。但宋國青認為,去年4月宏觀調控開始升級,考慮到受去年宏觀調控的影響,尤其是二季度的同比基數因素,今年上半年反映為內需“投資的可比實際增量比較小”。
與內需增長乏力對應的,是外需增長過于迅猛。出口、外貿順差等反映的外需,對GDP的貢獻越來越大,此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需的危險。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外貿順差占GDP的60%以上,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值。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9.5%,但是外貿順差同比增長13.8倍。
商務部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員認為,目前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國國內宏觀經濟走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因為國內經濟降溫,內需不振,一般貿易進口需求萎靡,一般貿易出口增幅則因貨物紛紛轉向海外市場而迅速提升,這就促使整個貿易順差急劇擴大。
據悉,目前包括用于投資的設備進口,以及原材料進口,都普遍存在增幅遠遠低于出口的情況,其中像鐵礦石,去年進口一度有3000萬~000萬噸的壓港。
而包括出口在內的外需過快增長,似乎難以持續。步總需求最大的威脅。
6月份,“國房景氣指數”為川101.65,比5月份小幅回落0.18%,比去年同月回落3.31%。房屋施工面積分類指數、房地產開發投資分類指數,分別同比回落4.98%、1.760%。
中國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專家劉慧勇指出,目前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到解決“住、行”的階段。為此,城市化發展必然要解決居民日益增長的住房需要,特別是中低收入的住房需要,這可以增加經濟適用房供應。同時應該擴大交通的基礎設施投入,滿足車行的需要。同時,要增加義務教育和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性投入。
此前,吳曉靈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她說,啟動內需,需要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加大公共財政的支出,以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釋放城市居民和農村農民的消費能力;另一個方向是要提高中國的勞動力待遇。
前不久,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也提出,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兩大支柱行業必須關注,一是房地產行業,一是汽車工業。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它們當作經濟長期繁榮的支柱,因此在政策上要給予保證和支持。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周其仁教授指出,房地戶行業的產業鏈很長,關聯行業很多,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但是一旦趨冷,行業整體回升很難,回暖時間會很長。所以,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要十分謹慎。
還有分析認為,近兩個月來,央行已經不再提過去反復強調的“通貨膨脹壓力仍需關注”的說法。央行6月份的廣丈貨幣M2發行和貸款增加量達到今年以來的新高,此舉可能顯示央行已經暗踩防經濟偏冷的油門,應對內需不足。
(編輯屈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