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種種誘因促使“進京指標”不正常嬗變為商品,一個旨在倒賣大學畢業生“進京指標”的半地下灰色市場業已建立,并開始逐步侵蝕北京各大高校。其網絡之大,效率之高使得真正辦理“進京指標”的政府機構也黯然失色。
5月18日。
下午5:00剛過,人民大學的學生們開始陸續涌向食堂。陸明(化名)手里捏著一卷報紙,在“水穿石”咖啡廳門前來回徘徊。
差不多10分鐘后,他頓了一頓,終于走了進去。咖啡廳不大,人卻滿滿,其實這并非他理想的隱秘之地。角落里的一個同樣手拿報紙的男人站了起來,朝他招了招手。兩人互通姓名,對方遞上名片: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客戶經理。
那人提出要看一下陸明的學生證,陸明支吾著遲疑了一下,旋即揪起胸前紅襯衫上印著的“人民大學”的字樣說:“師兄,我是學生,沒錯的。”
陸明,人大2001級本科生,國際政治專業,轉眼將面臨畢業。而他今天見的這個人,是一位素未謀面的師兄介紹的,那人稱可以幫他搞到一個“進京指標”……
進京指標,如今已成為陸明眼里解決北京戶口的惟一途徑。到了5月中旬才開始辦這事,在“內行們”看來,已經有些“晚”。
好在,方方面面的市場渠道傳來更為實際的信息,人事局6月中下旬開始審批工作,現在辦還來得及。
而中介們承諾的完成時間僅為15天。
指標灰市的漸變
據一位在高校負責了多年學生分配工作的老師回憶,“進京指標”成為商品,始于1998年。而據本刊調查,上世紀80年代后期,教委逐漸放寬了留京指標政策后,享受“政策保護”的部分國企,就開始有人把當年多余的一些“進京指標”拿出來用于交易。不過,當時并不能形成市場:價格不定,交易雙方主要靠找關系托人情,一切皆是暗箱操作。
這件事到2000年有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那年,北京市教委有關部門宣布為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用人,放寬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留京單列調控對象”的“留京指標”限制在北京,現在主管畢業生留京事項的主要是兩個部門:教委和人事局。一個外地生源的學生想留在北京,必須同時擁有各高校(歸教委管)手中的“留京指標”和接收單位(歸人事局管)的“進京指標”;但現在,“留京指標”實際上已經基本失去約束力,只要學生有需求,學校就可以滿足。
而另一邊,人事部門對用人單位的限制卻沒有足夠放開。雖然北京市人事局也相對應公布了69家高新技術企業放寬接收“進京指標”的限制,但卻遠不能消化學校方面突然放開的口子。原本“平衡”的政策出現了傾斜。
很快,手中握有“進京指標”的高新技術企業加入賣家行列,使一度“平穩”的供求狀況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某業內人士語),大規模市場的形成便基于此,并日趨“正規”。“本科生3萬、碩士生2萬”的叫價也一天天流行起來。至2003年SARS期間,當年高校畢業生遭遇就業荒,指標市場達到鼎盛,曾有“本科生8萬、碩士生5萬”的天價。
灰市內的價格規則
在采訪中,記者從中介那里了解到,指標最初的定價,均取決于這些企業人力資源部的“頭頭”。“本科生3萬元的定價,是這些人認為是否值得冒險的風險成本。”一位曾經的高新技術企業人事總監對本刊透露,“買賣所得,大部分上繳單位,一部分部門截留,而作為中介,每介紹一人差不多能賺到2000元。”
難道沒有相關部門對此進行查處嗎?
“這么多年,其實沒有人真的來查過,”這位前人事總監說,“如果一定要追查,我們就說這筆錢是他跳槽的合同違約金”。
當然,這3萬元的定價并非囊括所有專業,因畢業生專業不同,價格上會存在很大差價。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本科畢業生緊缺的13個專業里(計算機、機械、建筑、汽車、通信工程、網絡與信息安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道路與橋梁工程、臨床醫學、護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專業),大致適用這個價錢。
體育和藝術類的就非常難辦,因為一般單位很難有需要這類畢業生的理由,所以價格就貴一些。據本刊調查,藝術類畢業生起價就是5萬元。
一般情況下,每年4月底、5月初,市場交易量激增。這個時候,企業人事經理手里掌握的剩余指標已然確定,富余指標便可拿到市場進行交易了。與此同時,在學校里,應屆畢業生在經歷了數輪求職后,對于職場和指標逐漸有了確切認識,也開始“購買戶口”了。
據本刊調查,每年3月,各用人企業向人事局申報指標之初,價錢一般還停留在“本科2.5萬、研究生1.8萬”的水平。但隨著畢業日期的臨近,買賣雙方的意圖日益明晰,賣方的價錢也步步抬高,變成“本科3萬,一分不能少。”
另有一種交易,發生在用人單位之間。當一家無進京指標的用人單位急需引進人才時,學生和用人單位在簽署合同之前就已達成協議,雙方各出一部分錢,由用人單位出面去購買進京指標。此類現象也很是普遍。
潛規則之下
讓陸明羨慕的是周圍那些有“路子”的朋友,因為他們可以跳出普通的游戲規則,少花錢或是不花錢。
碩士研究生黃敬(化名)的父母認識一位在北京某大型國有企業的領導,經過聯絡,該領導要黃敬直接聯系該企業人事處一名干事。根據這名干事的指示,黃敬呈交了有關證件和相關證明。很快,黃敬得到了通知,手續已經辦妥,她甚至可以在政府網站上查到審批結果。按照囑咐,黃敬帶了8000元“手續費”來到該企業。她記得,那天人事干事帶她到了財務室,又一次核對了她的名字并讓財務室記好,把錢收下,沒有給任何收據憑證。
黃敬后來果真得到了北京戶口,可以說,她的事辦得“正規而高效”。
后來黃敬又想幫一位同學通過那名干事再弄一個指標,卻遭到拒絕,原因是這次沒有領導交辦,他不能辦——只有認識的人夠級別,才能拿到8000元的價格。黃敬的另一位朋友就交了3萬元,付款地點是在事先說好汽車牌號的一輛紅色富康上,上車遞上現金,當然也不會拿到任何收據。
條條道路通北京?
隨著辦理進京指標截止日期的日益臨近,陸明發現如果你想要戶口,又不想到市場上去買,還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條,畢業后直接進國家各部委。這些單位人事歸國家人事部直接管理,不受北京市進京指標的數額限制;
第二條,讓自己成為留京單列對象。目前,留京單列對象主要包括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本科畢業生緊缺專業目錄中所涵蓋的13個專業;
第三條,盡快打入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企業,或是進入“進京指標”相對寬裕的國企,然后跳槽。
然而想進入國家部委那樣的單位,需要的不僅是成績優秀,而且要有相當硬的“路子”;而為防止大學生進入國企后跳槽,早在1986年教委就做出規定,大學畢業生要與接收單位簽訂為期5年的服務合同,有一些院校甚至將合同期限提高到了8年。所以,后者代價也相當昂貴。
在權衡了所有的進京之路的利弊之后,陸明終于下定決心要購買“進京指標”。畢竟,那里明碼標價,事情相對簡單。
后來,陸明交錢時,上的是一輛白色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