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早在40多年前就發現,一些鳥類即使在求偶過程中也會表現出“利他行為”,這似乎有悖于自然選擇法則。美國科學家經過5年研究,終于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博士阿蘭·克拉克爾,從1999年起開始選擇“利他行為”最有代表性的野火雞作為研究對象。克拉克爾發現雄火雞在求偶時經常成雙結對,跟在成群的雌火雞后面。兩只公雞會在母雞前充分展示“才藝”,但只有一只公雞會表演經典的“求偶舞步”,另一只公雞也展示自己,有時還會趕走其它靠近母雞的公雞。而最終與母雞交配的是那只跳“求偶舞”的公雞。
5年間,通過大量的DNA對比研究,克拉克爾發現,那些成雙結對向母雞求愛的公雞其實都有親緣關系,他們不是“兄弟”就是“表兄弟”。通過這種方式,處于主導地位的公雞交配成功率大大提高。從理論上講,雄性兄弟的基因有一半是相同的,因此,幫著哥哥(或表哥)找“媳婦”將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遺傳下去,這就是雄火雞甘心為哥哥做嫁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