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士兵 撤了長官
最近,臺灣“國防部”好像得了“兵瘟”一樣,意外事件接二連三爆發,從陸軍第十軍團586旅戰一營營部連連長孫吉祥遭M60A3戰車撞死,到聯勤彈藥庫、“國防部”兵工生產中心第203廠爆炸案,造成4位資深軍士官死亡,接連死了5位官兵。
臺灣各界或許會認為,經過這么多意外,軍方必會痛定思痛,一定會針對軍隊訓練及裝備保養意外提出具體說明。但實際上,9月15日臺灣各軍總部年度訓練工作檢討會能給外界交代的,就是撤掉主官職務:一是陸軍第586旅旅長嚴建邦少將,一是“國防部”生產制造中心第203廠廠長劉黎宗少將,兩人均調離現職,另外還有多位軍官遭記過與申誡。
但撤掉單位主官就能解決臺軍中意外頻傳的問題嗎?答案是:很難!因為根據臺灣軍方統計,軍中每年死亡的官兵的人數,竟然高達兩個實兵連,傷亡人數高達3個連,一整年的官兵死傷人數,可以損失一個營的戰力。
預估傷亡 高得嚇人
此外,據臺灣“國防部”預算書聯勤司令部提出的資料指出,在2004年編定的預算書中,軍方預估今年死亡官兵為149人、傷殘官兵318人,整年傷亡官兵人數預估高達567人,等于是一個步兵營的戰力。據調查,軍方所做的意外傷亡預估,是根據近3年來的每年死傷統計平均值計算而來。數目之大,還真的讓人感到有點吃驚。
不過這種數據,其實也不過分。就在裝甲戰車壓死連長、爆炸損失3位資深士官之前的幾天,陸軍還發生一位持有丙級電工執照的一等兵在維修軍中水電時遭到電死的事件。
而且,除了那位不幸被電死的丙級電工一等兵之外,包括孫連長與3位資深士官等,這些殉職的與肇事的,全不是經驗不足的小兵,反而是細心與經驗老到的資深軍士官。這種現象顯示,臺灣軍方若硬要從人為疏忽的因素找借口,在說服力方面真是很難獲得認同。
軍備極差 見槍淚流
裝備老舊、維護不夠、材料缺乏及技術無法傳承等問題,讓官兵置身于處處充滿危機與不定時炸彈潛藏的險惡工作環境中執勤,這恐怕才是臺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臺灣軍備妥善率(裝備的完好數與現有數的百分比)極差,已到了讓官兵“望車興嘆”、“見槍淚流”的地步。具體有多差?別的不提,2001年9月,美軍曾到臺灣評估陸軍戰力后,已完成一份機密報告指出,臺灣陸軍戰車的妥善率約只有60~70%,后勤支持的妥善率更不到20%,需要改進的地方甚多。
臺軍技術傳承人才斷層、維修人員不足、裝備老舊、缺料缺件,種種狀況時有所聞。外界或許會說,臺軍不是有“高裝檢查”的機制嗎?這些問題應該都能查得出來。但抱歉,各總部“高裝檢查”剛結束,而報告指出,一切裝備符合規定。臺軍各級裝備的妥善率真的都符合規定嗎?
“高裝檢查” 只是形式
臺灣各軍大概都經歷過軍中“高裝檢查”。這種每年必定上演的戲碼,從連隊裝檢、營級、旅級,軍團級到總部“高裝檢”,讓在部隊服役的官兵常常面臨“周周有連檢、月月有營裝檢、季季還得檢、每年一個‘高裝檢’”的洗禮。
每逢“高裝檢查”,部隊為使軍品與賬目相符,對于多余裝備的處理方式是“藏、丟、埋”,也就是營區旁邊有山埋山、有湖丟湖,有民間友人能藏,半夜都敢把整車整車的裝備連夜載出營區。
這是多余裝備,如果是短缺的話,也有“借、買、偷”。也就是向已檢查過或還尚未排到檢查的部隊先借用;比較沒人緣、也沒鄰近部隊支持的受檢單位,就得乖乖自掏腰包補齊軍品;還有一種比較不擇手段的手法就是“偷”,不管是向哪個單位或民間偷,反正就是要在受檢日看到貨。當然這還不包括將早已壽終正寢的裝備外觀重新粉刷一新,在臺灣特有的官僚文化下,酒酣耳熱之后,多能順利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