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醫學會南京分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朱大龍教授負責的流行病學調查組對南京、無錫、揚州等8個城市3808名銀行、企業管理等人員進行調查后發現,肥胖和超重者占65.1%,其中肥胖者1422人,肥胖患病率男性占42.7%,女性占27.4%;超重者1058人,超重患病率男性占26.6%,女性占30.1%。
調查發現,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具有明顯的多種代謝異常,其體重指數、腰圍、臀圍;腰臀圍比、收縮壓、舒張壓、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高于正常體重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病率顯著高于正常體重者。調查還表明,腹型肥胖者的體重指數、收縮壓、舒張壓、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高于外周型肥胖者。
我國抑郁癥患者九成未獲治療
據統計,我國抑郁癥發病率均為3%~5%,患病人數約為2600萬。但是,這些患者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治療。美國加州大學衛生經濟學胡德偉教授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抑郁癥在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約為141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481億元人民幣。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精神科專業醫師數量不夠,在地市級以上醫院,專家對抑郁癥識別率不到20%。另外,很多人認為抑郁癥屬于心病,因而排斥藥物治療;還有人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放棄治療。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鄒義壯說,導致抑郁癥更多的是生物學因素,而并非人們想像的與個人性格有關,所以應當進行藥物治療。現在精神科藥物跟過去相比有很大進步,藥物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數患者用藥后能夠繼續上學或工作。抑郁癥也是可以治愈的。
卒中早期信號易被忽視
全國35家大醫院對2270例腦卒中病例調查發現,有54.2%的病人未能在發病3小時內送到醫院,其重要原因是對卒中早期信號缺乏認識。
中華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呂傳真、常務委員賈建平,中國卒中培訓中心主任王擁軍提醒人們,要重視五種突發性癥狀:臉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身體單側麻木;說話困難或理解困難;單眼或雙眼視力出現問題,看不清物體;行走困難,頭暈眼花,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
專家提出,可以通過三個動作,即令病人露齒或微笑,閉眼雙上肢伸直10秒,說繞口令。如果上述動作發現雙側運動不對稱,口齒不清晰,即可認為是卒中早期信號。此時應采取簡單的現場處理,如就地放平,頭偏向一側,解開領帶或風紀扣等,不要給任何藥物,打急救電話請救護車,在最短時間內送到醫院。
美國康州禁止向中小學生出售可樂薯條
2005年5月26日,美國康涅狄格州議會通過禁令,禁止向全州中小學生出售高熱量碳酸飲料和薯條等垃圾食品。禁令明確規定,所有含糖飲料、巧克力和膨化食品都在禁止之列,包括:爆米花、干酪酥、棒棒糖、蜜餞面包、奶油果仁曲奇餅干、巧克力曲奇餅干、巧克力棒、糖衣巧克力豆、薯條等。同時要求11歲以下兒童除每天的體育課外,還必須從事20分鐘的體育鍛煉。
據報道,禁令出臺后遭到飲料生產廠家一片罵聲,但受到家長們熱烈歡迎。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該禁令受到康州70%以上的家長支持。
康州禁令是迄今美國為遏制兒童肥胖而采取的最為嚴厲的措施。此前,曾有17個州已打算出臺政策遏制兒童肥胖,但因不敢得罪飲料生產廠商而作罷。康州的這項禁令出臺后,有可能使其他州效仿。
(以上衛文供稿)
肥胖增加患大腸癌和喉癌的危險
在芝加哥召開的消化系統疾病研討會報道,肥胖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再加上吸煙,就會增加患喉癌的機會。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表明,肥胖的程度和大腸癌有直接關系,越是肥胖,患癌機會越高。患了大腸癌的肥胖病人如果能成功減肥,可使癌癥復發率下降。與此同時,愛爾蘭的一份研究表明,肥胖和吸煙相加使食道癌的風險增加。肥胖使食道上皮細胞對煙草和胃酸的刺激變得易激,增加患癌機會。
中青年冠心癥死亡率明顯上升
在上海召開的第8屆亞洲心臟病論壇上,著名心血管專家諸駿仁教授強調,目前中青年冠心病死亡率呈“陡坡”上升,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我國冠心病死亡率分析圖表顯示,近年來,各年齡組死亡率均呈明顯的上揚趨勢,其中尤以35~44歲和45~54歲組增加幅度最大。諸駿仁指出,除年齡、心臟病家族史、性別和種族等“不可控”的因素外,造成心血管疾病的諸多危險因素都是“可控”的,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糖)、吸煙、久坐的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等。目前我國約有1.6億人患有高血壓,1.6億人患高血脂,2億人超重,7000萬人肥胖,4000萬人患糖尿病,而成年男性的吸煙率高達75%。
有研究數據稱,若以60歲以后再存活20年計算,心血管疾病會減短壽命約7.4歲,心肌梗死會減壽9年,中風則會減壽12年左右。中國每3個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的死亡率分別高達7%和5%以上。
中國人近一半患腳氣病
一項針對“真菌感染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每兩個人里就有一人罹患足病,其中成年人發病率高達75%。超過60%的足病為真菌感染,其中足癬發病率為45.2%,甲真菌病(俗稱灰指甲)占15.5%。對真菌鑒別發現,85%的患者與家庭成員感染的致病真菌相同。專家解釋說,當家庭中某個成員患上真菌后,病變的皮膚和指(趾)甲就像一個真菌倉庫,不斷向外散布病原菌,并通過盆、毛巾、拖鞋等傳染給密切接觸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調查還顯示,只有23.8%的真菌病患者尋求治療,其中50%的患者癥狀稍有好轉就不治了。還有些患者去正規醫院皮膚科就診,只是隨便買些藥膏涂抹。專家指出,真菌感染若不及時治療,除了傳染他人,還會引發人體自身的其他真菌感染,嚴重者還可能發展成淋巴管炎。
我國每年新增近10萬帕金森病患者
資料表明,我國帕金森病患者有170萬,其中55歲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個帕金森病患者,估計每年新增帕金森病患者約10萬人。但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就診率卻非常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約有47.6%的帕金森病患者從未到醫院就診,西安則高達81%。在到醫院就診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同樣存在多種治療誤區。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外科帕金森病治療研究中心在近千名患者資料分析中發現,不少帕金森病患者受到不實廣告誤導,盲目亂服藥導致病情加重;有的病人合并出現了糖尿病、冠心病;還有一部分患者長期依靠藥物控制病情,但隨著藥量的加大,藥物副作用越來越大,治療效果卻越來越差。
專家提醒說,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有的患者病情進展迅速,數月或數年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最后死于各種并發癥。因此帕金森病患者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當藥物治療難以奏效時,應盡早選擇外科手術等先進方法治療。
(以上李福章供稿)
適度運動可減少患卵巢癌的危險
加拿大科研人員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每天堅持適度的運動,可降低婦女患卵巢癌的危險。研究人員對比分析了442名患有卵巢癌的婦女和2135名生活條件基本相似的婦女。主要收集受試者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并按運動量大小分為不同等級。結果發現,運動量適中的受試者,其患卵巢癌的幾率下降了33%,運動量較高的則下降了27%。下降率與受試者是否絕經無關。研究人員稱,適度運動可提高婦女免疫系統的能力和機體的抗氧化能力,每天堅持一定時間的低強度運動,可大大減少婦女患卵巢癌的風險。
婚姻質量直接影響婦女心臟健康
早期的研究已經表明,幸福和諧的婚姻有益男子的健康。最新一項研究卻稱,婚姻質量同樣影響女性的心臟健康。由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圣地亞哥州立大學進行的這項研究表明,婚姻關系直接與婦女心臟健康有關,糟糕的婚姻可引起代謝綜合征,最終導致患心血管疾病。該項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內科學檔案》雜志上。研究人員對400余名健康婦女進行了專項跟蹤調查,受試者年齡為42~50歲,平均為47歲。11.5年后的分析表明,與和諧婚姻相比,不和諧婚姻的婦女發生代謝綜合征的幾率是前者的3倍,而獨身婦女的發生率竟為5.7倍。研究人員指出,該結論雖然是出自統計結果,但美滿婚姻的確有益健康。
(以上楊光平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