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目從2002年變成主觀題以來,得分率一直比較低。在具體答題過程中,相當一部分考生由于沒有注意古詩鑒賞的答題技巧,導致一些無謂的失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的時候,出現的錯誤有很大的相似性,現總結如下,希望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一、不懂詩歌詞句,曲解詩歌詞句的基本意義,誤解詞句的隱含意義。
例: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
春閨思
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試說明詩中兩個疊詞運用的好處。
有學生這樣回答:“裊裊”“青青”兩個疊詞,生動形象。
盡管學生知道“裊裊”“青青”是疊詞,問題的思考點找得對,為正確的鑒賞評析奠定了基礎,但接下來的分析卻令人失望,因為沒有具體分析出這兩個疊字的表達效果,也就是說學生沒有真正理解這兩個字用在這里的妙處。
正確的回答應該是:“裊裊”寫出了柳條依人的意態,“青青”則是柔桑逗人的顏色,這兩個疊詞渲染出融和宜人的無邊春意,給女主人公的懷思提供了典型環境。
二、表現手法張冠李戴或只答手法,不會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
例: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
觀祈雨
李 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試分析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
有學生回答:對比。
學生答“對比”,說明讀懂了詩的內容,基本明白這首詩所使用的藝術手法。但這樣答的學生忽略了“題干”當中“分析”這個要求。因此,這個答案沒有完全滿足此題的要求。
應該還要這樣來分析:此詩前兩句寫心急如焚的小百姓強顏歡笑,祈求上蒼哀憐的畫面,表現他們深重的隱憂與不幸;后兩句,寫花天酒地的大人物品味管弦,欣賞歌舞,唯恐下雨使絲竹受潮的擔憂,表現了他們的戲嬉與閑愁。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世道的不公,表達了詩人對窮人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憎惡之情。
三、對詩歌鑒賞題給出的注釋視而不見,在答題的時候沒有把它考慮在其中。
例: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
貧 女
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韜玉,應進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來田薦其為工部侍郎。
本詩題為“貧女”,寫的僅僅是一個貧女嗎?請結合全詩及注釋分析一下詩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寫作方法。(不少于80個字)
在這個題目中,如果我們不看注釋,這首詩的立意可以有多種理解,完全可以理解為通過這一女子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苦難和地位低下。所以,在具體的練習中有不少的學生就是這樣答的,這就是他們忽略了注釋的作用。注釋在考試中,除了對原作的解釋外,還是一個重要的出題點。在注釋中包含著重要的信息,像這道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秦韜玉的身世和經歷中,我們就應該理解到出題者的意圖是什么了,就是以貧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四、對作者本身沒有好好考慮,導致失分。
例: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
山中問答
李 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請結合李白的生平分析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在這個題目中,不少學生沒注意到作者“李白”這一關鍵點,所以,他們把答案寫為:抒發了作者要隱居的思想感情。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結合李白的生平來答。李白一生的思想,是介于儒釋道三家之間,始終在入世和出世之間搖擺,所以,李白是不會歸隱的,只是表現對現實的不滿罷了。因此,雖然有的題目沒有出現作者的生平和經歷,但如果這是一位很著名的詩人的話,也要關注到作者的有關情況,否則,就會把題答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