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叢菊花在秋日中凄迷地搖曳著,這豈能是“香魂一縷隨風散”的哀傷?它本應是“何曾吹落北風中”的美麗啊!
“寧可枝頭抱香死”便是菊的魂。“花開不并百花叢”,沒有牡丹的雍容,沒有月季的馥郁,更沒有蘭花的幽香,秋的使者獨守那一份淡雅,一絲寧靜。微笑在枝頭時,人們知道,秋不僅僅是蕭瑟;抱香死于枝頭時,人們明白,菊花可以治愈疾病。
秋魂縱貫古今每一個角落,這是輕浮的春難以領會的。
屈原是屬于秋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被發行吟的落魄,舉身赴汨羅時你承受著怎樣的苦痛?“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是你的追求嗎?因為你深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使你飲恨汨羅。奸佞當道,你三次治國夢想未果。歷史鐫刻下你芳草美人的圣潔。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屈原——一個秋的結束,一個秋的開始。
易安是屬于秋的。一個從兩宋之交的破碎山河中走出的奇女子,少女時的荷塘爭渡,新婚后的鴻雁傳書,飄零后的簾卷西風,暮年時的晚來風急。一個嬌小瘦弱的身軀怎樣承載了這絕世的悲痛與驚世的才情?烏江畔,霸王的身影感動了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秋的身影,好一個奇女子。
李白是屬于秋的。“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為之脫靴的高力士確實是春光滿面,為他磨墨的楊貴妃也誠然是春風得意,而這樣的春天又怎能抵得過豪放的秋天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第八中學高三(17)班學生,指導教師:卓厚寶】
點評
此文最大的特點是素材運用靈活。作者能將課內外接觸到的素材(人物材料、語言材料)靈活地、成功地化用到自己的習作之中,既增添了習作的文化內涵,又展示了作者的文化素養;特別是“易安是屬于秋的”一節,用語相當精練,將李清照的一生濃縮于幾個簡短的排比句中,實屬難得。
美中不足的是選取的幾個人物材料(屈原、李清照、李白)屬于同一個層面(文人),這就使得文章缺乏應有的深度。
【特邀點評:高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