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有為百日維新到1919年五四運動,從杜甫顛沛流離追隨唐肅宗到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驚醒國人,是什么力量促使著炎黃子孫為泱泱華夏前赴后繼呢?
是責任感,是錚錚如鐵、傲然兀立的骨骼。
幾千年前,儒家大師孟子慷慨直言:梁襄王“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好一個“不見所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梁襄王對責任感的漠視意識。“敬畏”啊,你在何處流浪?
為人君者自然應該為民而憂,為國而慮,行大丈夫之所為,一如歐陽修的諫君之言“憂勞可以興國”。典范者有之,上古時期的堯、舜、禹,“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以及“康乾盛世”之類,在汗青上熠熠生輝。
對蕓蕓眾生而言,責任感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先生這樣感慨。
同樣,對責任感的敬畏能使人格尊嚴得到完善的保障。曾有報載:在一次聯合國舉辦的學生活動中,一位北京的大學生注意到現場沒有懸掛五星紅旗,立即與主辦方交涉。終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在活動現場高高飄揚!正是這種對民族、對國家的崇高責任感,讓她的人格尊嚴煥發出璀璨的光芒。
不妨讓我們重溫一下那些沉甸甸的名字: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的肺腑之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的激情吶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的慷慨陳詞;“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的熱烈呼喚……
家之所以為家,國之所以為國,正是因為有著能夠勇擎家國責任火炬的人。奧運健兒的頑強拼搏,淚水與微笑交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個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勤懇工作的普通百姓,他們不也是可愛的人嗎?
正是這些錚錚鐵骨,讓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也正是這澎湃如潮的責任感,讓我們感到任重道遠。
好一副生命傲然兀立的骨骼!
【作者系江蘇省武進高級中學高三(15)班學生,指導教師:劉華】
點評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責”亦即責任感。在作者筆下,它是個人的錚錚鐵骨,是民族挺直的脊梁,是生命傲然兀立的骨骼。文章說古論今,援引眾多優秀人物的名言或事例,從位高權重的帝王到普通百姓,從儒家大師孟子到今天的大學生,盛贊他們為捍衛國家民族尊嚴所表現出的崇高責任感。作者思維活躍,行文思路清晰;語言飽含情感,富有感染力,能喚起讀者的共鳴;排比語句的恰當運用,增強了語勢,強化了情感。文章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可見作者有深厚的文學素養。
【特邀點評:何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