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溫暖的五月里,可以經常聽見飛鳥的聲音;抬起頭來,有時可以看見鷹。
在這樣清遠的五月里,經常可以聽見自己的聲音;側耳傾聽,有時覺得很遙遠。
時常有種恍惚的錯覺,在寂寞的時候可以看見過去的我在氤氳的韶光里對自己微笑,一身落寞的風塵。而我則靜靜坐著,仿佛可以聽見時光在歲月里流淌的聲音。透著昨日氣息的畫面又浮現在眼前,帶有斑駁的黃褐色,一閃而過。
畫面里的我總是很快樂。少年的日子里隱藏著許多的成長故事,這是年輕的夢想,那是年少的張狂。總喜歡和許多朋友在一起,大家談天說地,頗有些“興酣落筆震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的魏晉風骨;常在課堂上說些“愛情是美好的”一類令老師哭笑不得的話語;也曾給一些心儀的女孩子傳一些令她們心動的紙條,微笑著看她們面龐上泛起的紅暈;或是陪著別人逃課,只是為了傾聽大海的聲音,體味兩個人的寧靜。
然后,我看到這些畫面被嘩啦嘩啦地翻動,有人在輕輕嘆氣:“走吧,走吧!”
可張艾嘉唱:“人總要試著自己長大。”不知道為什么,我漸漸開始在人群中沉默,許多話不再出口,變得小心翼翼,如《小王子》中的那只狐貍。身邊的朋友很多,可我還是選擇一個人難過。在這片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里,我開始試著找尋出口,離開念念不忘的過去。
上高中了,開學的時候看到同學們在課堂上積極的表現,我忽然很懷念過去的那段時光。可我知道,那些曾經令我無比自豪的棱角再也不會出現在我身上了。于是低下頭,輕輕地微笑。無意間翻開同學的作文,看到“孤獨是美好的”,然后我看到字里行間自己曾經的影子在碰撞掙扎,找尋出口。可如今我已經不再讀《命運交叉的城堡》或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而轉向《那多三國》;我已經不再聽Nirvana、Enigma或是Gregorian,而轉向溫暖的藍調爵士;我已不再看楊德昌、阿巴斯或是Dogma95的電影,而轉向斯皮爾伯格和宮崎俊。可每每當我寫下這些熟悉的字條時,便會感到內心血液的顫動,像是一支懷舊的歌,輕輕流入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塞林格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寫道:“一個人成長與否的標志并非是他能為某項事業英勇地死去,而是他能為某項事業屈辱地活下去。”在等待青春散場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已經為成長放棄了許多,那些棱角、那些才華。在每個人的成長中,放棄都是必然的抉擇。如果可以,我希望在將來做一名真正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在回望的時候將我成長中放棄的那些東西小心翼翼地撿起,輕輕擦拭出它曾經有過的光亮,然后提醒自己,年少時擁有過怎樣的天堂。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二中高一(5)班學生】
點評
文章顯著的特點有二:
一、巧妙的開頭、精湛的結尾。緊承標題“麥田隨想曲”,作者描述出兩種聲音,一是“飛鳥的聲音”,一是“自己的聲音”,而這兩種聲音又有“可以經常聽見”和“經常可以聽見”之別,這無疑是在緊扣題目“曲”字,引下文,定基調。結尾援引《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話,卒章顯志、深化主旨,從而增加了文章的耐讀性和教育作用。
二、人名、篇名的引用,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容量。文章有多處直接引用或提到人名、談到篇名等間接的點示,這些都在豐富文章內容、增大文章容量的同時,為表現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間接地反映出小作者閱讀之豐、識記之廣。
【特邀點評:張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