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更喜歡其中的古典詩詞。古典詩詞以它獨特的意象風韻,吸引著我在它的海洋里徜徉、吟詠、感傷。而“雨”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更多地象征著哀傷、愁緒。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它有時飛揚迷蒙,有時又滂沱而下。對于這種自然現象,人們的感情也是復雜的:“久旱逢甘露”,表達的是大旱之后天降大雨給人帶來的喜悅;而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則表達的是舊傷之上又添新愁的苦惱。在“雨”這一自然現象里傾注了人類的獨特情感,并在時間的長河里不斷積淀,因此,“雨”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意義并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之一。本文略談一下有關古典詩詞中“雨”的意象的審美。
一、喜雨———對風調雨順的頌歌
中國以農業立國,因此與農事相關的季節變化特別受到中國人的關注,反映在詩歌中,出現了大量以春秋為母題的詩,最引人注目的意象莫過于春花秋月,其中凝聚著中國人對人生完美與缺憾的獨特體驗。在有關春的詩中,“春雨”也成為詩人常吟詠的對象。寒冬過后便是暖春,萬物復蘇,春風化雨,滋潤大地。所謂“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韋應物《觀田家》)在經歷了漫長的嚴冬之后,春雨的到來,預示著萬象將為之一新,農人也開始播種一年的希望。古人常把滋潤萬物的春雨稱作“甘霖”“甘雨”“甘露”,“春雨貴如油”的農諺,體現了農人對春雨的珍惜和歡迎。最為著名的喜雨詩莫過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賦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萬物的需要,知時而至;又不愿驚擾人們,悄悄地滋潤著大地萬物,給人們送來了春的訊息,帶來了新的希望。詩人形神兼備地傳達出喜雨之情,體現了喜蒼生所喜的博大胸襟。
二、愁雨———愁情別緒的象征
適時適量的雨能給人類帶來生命的滋潤和精神的鼓舞,而淫雨霏霏、大雨傾盆,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原始宗教中既有祈雨活動(當天旱少雨、萬物干枯時),也有止雨的儀式(當雨水泛濫時)。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中記載了止雨的祝辭:“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進肥牲清酒,以清社靈,幸為止雨,除民所苦。”因此雨既是一種喜悅的象征,也融注了另一種情感———愁。當歷時彌久的雨水和詩人的某種心境相遇時,就會產生一種共鳴,雨就會成為表現詩人愁情別緒的載體,成為理想幻滅、仕途坎坷,人生多艱、壯志難酬,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悲歡離合、思念愁苦的象征!“雨”的意象更常見的不是表現歡樂、喜悅,而是痛苦的愁情別緒的寄托。《詩經》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谷風》),“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東山》)“雨”已成為中國文人用來表達愁情別緒的程式化意象,這是與中國文學悲傷的格調相一致的。歷經數千年而不乏其詩:
1、以雨抒發愁緒的。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表現的是失去親人后肝腸寸斷的思念。“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表達的是作者看到無休止的雨水后的莫名惆悵。
2、以雨比喻離情別恨。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別辛漸》),看著友人的離去,覺得那瀟瀟暮雨是寒冷的,這是詩人心靈的語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早晨的春雨恰恰為朋友的離別渲染了一種揮之不去的淡淡的憂傷。
3、用雨寫思鄉懷人的。如“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張詠《雨夜》),無端的雨水滴破了一顆思念家鄉的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國破家亡,親人永別,孤零零的詞人聽著雨打梧桐葉子的聲音,又怎能不心生孤寂愁苦之嘆?而這個“愁”字又怎能將詞人的心緒充分表達呢?
4、抒人生無常、世事多變。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寫風雨的欺凌,使大地一片紅愁綠慘。風雨送春,這本是自然現象,但注入了詞人主觀的情感,成為政治上遭到慘敗的李后主絕望心情的寫照。這不僅傳達出他的亡國之痛,也傳達出他對人生無常、世事多變的慨嘆。
5、抒發壯志難酬、雄心不改的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年邁體弱的詩人已不能橫槍躍馬、馳騁疆場,但壯心猶在,以至于在夜闌人靜時又到了他夢縈魂繞的沙場!
6、表現韶華易逝、世事蒼茫的感情。如,宋代詞人蔣捷的《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時光的悄然流逝,在曾經青春的臉上、在曾經狂放的心里刻下的印痕永不可磨滅,撒下或苦或甜或遺憾的種子,揚長而去!這讓人嗟嘆,蹉跎的歲月竟是在如此無情地滌蕩著人的靈魂!
當然,在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雨”的意象所蘊涵的美可以說是不可勝數的。它以一種獨特的韻味,已經、而且必將繼續陶冶、熏染我們的精神乃至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