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試中,或由于緊張,或由于平時積累不夠,有的同學會發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嘆。不要著急,教你應急三招,或許會使你在“山重水復”之際,出現“柳暗花明”。
第一招:一個事例,多方挖掘。
應該明確,一則事例可以證明的觀點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當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時,你不妨把以前用過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看看能否用在文章中。請看以下作文片段:
1、你說你要“舉杯邀明月”,只有天際的一輪圓月才能讀懂你的情思。別人都認為你豪放不羈,有什么會讓你眉頭緊鎖?可是他們不知道你心中的熱情——入仕,像普通的讀書人一樣,達則兼濟天下。可當你還來不及感謝如愿以償時,一顆充滿熱忱的心就開始冰涼,他們不需要治國賢才,他們只不過是借著惜才的幌子,要你在后宮寫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艷歌罷了。
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個王朝的背影在你朦朧的醉眼中逝去。
2、曾幾何時,你“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吟“我輩豈是蓬蒿人”。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無情的現實冷卻了一腔熱血。“御用文人”的金幌,怎能罩住你那放蕩不羈的心?終于,在經歷了仕途的挫折與痛苦后,你釋然了。
重返魯地,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南下吳越,夢游天姥,寄難酬鴻志于山水之間。雖不是“廊廟器”,可“天生我材必有用”。萬古之痛,不過濁酒一杯。當心胸豁然開朗時,挫折之后的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而行的風。于是文學的藝苑里綻放出了浪漫主義的奇葩。
青蓮居士,數載宦海沉浮,痛哉,痛哉!一腔浪漫情懷,幸矣,樂矣!
例1中用李白的材料詮釋了2004年浙江卷作文題“人文素養與發展”的關系,正是因為不重視文人,不重視人文素養,“一個王朝的背影”才在李白“朦朧的醉眼中逝去”。例2用李白的材料生動地解說了2004年高考全國卷(吉林等地區用)作文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李白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放大痛苦才使得“文學的藝苑里綻放出了浪漫主義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2004年高考15個作文題,都可以用李白這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加以闡述。正是戲法人人會變,就看你怎么變了。
當然用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詳略的處理。能證明中心、圍繞話題的部分要詳寫,和中心、話題無關的,要略寫或不寫。
第二招: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當你搜腸刮肚、苦思冥想而不得時,不妨把近在眼前的試卷翻一翻,或許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外收獲。請看下例:
1、后漢時有一位寡婦,伺候婆婆非常孝順。后來婆婆年老壽終。但小姑心懷嫌怨忌妒之心,就誣陷寡婦厭惡供養婆婆,毒死了她的母親。郡守不加審查,就定了這位寡婦謀殺罪。這郡守手下有一個正直的官吏叫孟嘗,他經過調查,得知事情的真相,詳盡地向太守作了稟報。但太守固執己見,致使寡婦蒙冤而死。自此郡中干旱兩年。試想一下,假如這位郡守能從善如流,聽取孟嘗的意見,怎能釀就這一千古奇冤?
2、辛公義,一位舊時代的官吏,立志移風易俗,以一顆寬厚、包容之心,感化著人們。他在任岷州刺史期間,當地有害怕疾病的習俗,如果有人咳嗽,全家人立刻都躲避他,拋棄他,孝道仁義不復存在。辛公義身體力行,果斷行動,派官吏把生病的人都用車接來,廳堂走廊內都是病人。辛公義親自料理服侍病人,用自己的俸祿給病人買藥,病人最終全都痊愈。于是風俗為之一變,辛公義被人們稱為“慈母”。
這兩段素材都來自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例1可用來闡述同一試卷中“相信自己和聽取別人意見”這一話題,例2可用來論述同一試卷中“包容”這一話題。真是“不管材料來自何處,能證明觀點的就是好材料”。閱卷老師或許還會為考生的機靈而擊節贊賞呢!同樣,你要寫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題“材與非材”,也可用文言文閱讀材料中曹操對曹彰看法的改變來論述:曹操開始認為曹彰“非材”:“汝不念讀書慕圣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而后當曹彰憑“一夫之用”屢立戰功時,曹操又情不自禁地大加贊嘆,認為曹彰是“奇材”:“黃須兒竟大奇也!”
第三招:課本礦藏,取之不盡。
考場作文時思維斷電,左思右想,還是茫然如墜云霧,腦中一片空白,怎么辦?別急,還有一招,那就是把課文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名篇名句、典故詩詞搜索一遍,一定會有切合作文題目的素材。請看下例:
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感嘆于始皇的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敬畏于屈子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不變的情懷,正是這種本色,鑄就了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每個人又有站在自己對面的時候。“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游,為何會在沈園的頹墻上寫下帶血的字跡——“莫!莫!莫!”再堅強的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糾結,終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閨閣中以淚洗面的李清照,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悲壯吟唱;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東坡居士,卻也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哀嘆。
看了這段文字,你或許會驚嘆于考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但如果對考生所引用的內容進行一番審視,又會發現考生所引用的內容都出自中學語文教材,甚至有的就是要求背誦的名句。這又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語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礦藏,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會“不盡長江滾滾來”。
“一招鮮”就能“吃遍天”,而備有三招,當然可以管保你“巧婦能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