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的“三自”原則是話題作文的顯著特點,但它較之材料作文來說,并不是沒有限度的“充分自由”,而只是“限而有度,限而不死”。這些限制不一定在給出的話題材料中明確提出來,大多數情況下會用一些提示語暗示出來。細心的考生,只要認真研讀材料,是不難從中發現這些提示語的。提示語一般是命題者精心設置的“關鍵”要素,考生若忽視它,可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游離話題。
細審話題作文的提示語,就是要求考生不放過命題者精心設置的任何一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往往被設置在幾個地方,考生務必多加留心。
一、設置在所給話題的引言中
從最近兩年話題作文的考查來看,給一段話題引言是話題作文設計的一種普遍形式,雖然這段引言的用意不是為了限制,但它是命題者對話題的一種提示,或者說可以給考生一些啟發。因此,千萬不能忽視這段材料,相反,要仔仔細細地研讀。要對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地方多留一個心眼,問一問這兒是在提示什么問題;命題者在這兒是否設置了一個問句,是不是需要我抓住一個什么問題等等。如果考生能夠抓住材料多問自己幾次,一般來說,寫出的文章就不會跑題了。
200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題:
無論在個人經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令人難忘的轉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請以“轉折”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這道話題作文將引言和要求融在一起,許多考生只關注“話題”和要求中“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這幾個字眼,卻忽視了對第一大句引言的研讀,有的甚至一掃而過,匆匆下筆。很明顯,這篇作文寫作的成功與否,全看引言中的提示能否落實到作文中。首先要關注“你”,即要在文中表達“自己”,不能只見“他人”,不見“自己”。其二,要在文中表達“所感、所思、所悟”,而不能只是記一件事或敘一次經歷了事。有的考生只是在末尾加上一兩句感受,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感悟是不能算達到這次話題作文要求的,因為沒能充分體現出現代中學生對“轉折”的認識和思考。
二、潛藏在對所給的話題材料的評述中
話題形式靈活多樣,現在不少話題作文,設計者除給一段話題材料外,也會另外加上一段對話題材料的評述。這段“評述”是“別有用心”的,既是命題者對話題材料的一種詮釋,也可能是在暗示考生要注意某些問題,以減小考生審題的難度;考生如果不加細讀、體會,往往就會跑題。
200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深淺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樣的關系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這道作文題,江蘇有近十萬考生嚴重跑題,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細究命題者設置在評述中的提示語:“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深淺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這兩個問句目的就在于提示考生本次話題作文在選材上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主觀感情方面,二是客觀事物方面。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要講清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只談一方。不少考生雖然看清了話題,但寫作時卻把“要點”弄丟了。或去談人在情感上有“親疏遠近”是人之常情;或去談人對事物的認知“有深有淺”。這樣寫作,其選材只涉及了話題的一半,按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屬嚴重跑題。
三、設置在“寫作要求”中
提示語直接出現在“寫作要求”中,應該說,“提示”得相當醒目了。但事實上,不少考生仍會忽略。例如:
閱讀下面一段話,結合自己的經歷,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體諒,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給以冷靜的思考和應有的諒解。
在實際生活中,不會體諒別人的人,也很難得到別人的體諒。如果我們學會了體諒,體諒別人的心情,體諒別人的處境……我們的心胸就能容納更多的東西,我們的眼睛就能發現更多的美,我們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樂趣。
這道話題作文要求相當寬泛,給了學生比較大的寫作自由。但是有一點,必須要“結合自己的經歷”,作為“寫作要求”中的“提示語”,這就明確要求考生務必寫出自己親眼見過、親手做過或親身遭遇過的事,以此來表現話題中心。如果做不到,作文的一半分就沒有了。
四、體現在話題中的個別字詞上
相對而言,前三種提示形式對考生的提示比較明顯,只要考生仔細閱讀,是不難抓住的。而這一種落實在個別字詞上的“提示語”,考生最容易忽略。請看示例:
我們的生活、學習、思維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有的空間需要我們保持,有的空間需要我們打破,有的空間需要我們拓展,有的空間需要我們開創……
要求:請以“我與空間”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不少學生能夠注意到話題材料中的“空間”“保持”“打破”“拓展”“開創”等關鍵詞,卻單單忽略了話題“我與空間”中的“我”“與”這兩個字眼。結果寫出的文章把“我與空間”這一話題無端地變成了“我的空間”“我們與空間”“我們的空間”“他人的空間”“他人與空間”“空間”等話題了,一個比一個跑得遠。2003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不少考生作文跑題,也是沒留意“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中的“和”字造成的。話題中帶有“與關系”的作文題在重大考試中出現的概率也很高,考生務必重視。
當然,提示語設置的位置和方式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命題常有不同的“提示”特點,許多情況下是綜合處理的。但不管怎樣,考生都須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