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文章之道,有開有合。”寫好一篇議論文,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論證結構。而合理地安排文章的論證結構,也就是要對議論文的全文進行總體設計,做到有條有理,以便更好地闡明中心思想,論證觀點。
什么是思路?張志公先生指出:“作者的思路是他對客觀事物怎樣觀察、理解、認識的反映。”(張志公《怎樣鍛煉思路》)由此看出,思路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我們對所寫內容理解認識的程度密切相關。這一點落實到議論文的寫作上,就要求我們對所議論的問題有一個全面、透徹的認識,這種認識要符合事物本身的規律,也要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只有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思路,才可能是合理而清晰的。
文章的結構,簡言之即為文章的內部構造。它既是內容題材的組織方式,又是作者寫作思路的外化形態,是評估文章品質優劣的一項重要指標。一篇結構優秀的議論文,它的論證必定是有條有理的。這種條理雖來源于作者的思路,但一經外化為文章之后,也就表現為一定的結構形式了。
一、掌握幾種論證結構
1、總分式
這一結構形式常常是就全篇結構而言的。寫議論文,我們往往是先提出論點或論題(引論),這便是“總”;然后再分幾個方面加以論述(本論),這便是“分”;最后再作總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結論),這又是“總”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方式。
例如,要求以“如何看待生活、學習中的‘紅眼病’”為話題寫議論文,我們就可以先立場鮮明地提出“‘紅眼病’要不得”這一觀點,然后在本論部分列舉“紅眼病”的表現,分析其實質,指出其危害,最后在結論部分提出我們對付“紅眼病”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2、并列式
并列式是指論證的各個層次有著各自的獨立性,彼此間是并列關系,能從不同側面對觀點加以論述的結構形式。它往往表現為說理的同一邏輯層面上的不同方面或領域之間的并列。比如吳晗的《談骨氣》,本論部分即由并列的三個層次構成,一是“富貴不能淫”(文天祥抗金不屈),二是“貧賤不能移”(窮人不食嗟來之食),三是“威武不能屈”(聞一多拍案而起),從而全面有力地證明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點。
3、對照式
對照式其實也是并列的一種方式,之所以把它單獨提出來,是因為它是僅就兩個層次而言的,彼此之間是相對、相反的邏輯關系。比如寫作議論文《說“勤”》,便可寫成:有了“勤”,黃土可成金;缺了“勤”,坐吃山也空。運用對照式的目的是通過兩個方面的對照,突出說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因此,寫作中往往是對一個方面用墨多一點,作為論述的重點,另一個方面則起烘托、陪襯的作用。
4、遞進式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何永康教授曾說:“(議論文)小論點之間的關系,在考場上應當回避‘并列式’,采用‘遞進式’。并列式,容易相互干擾、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分而未分。遞進式,層層深入,逼著你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不可能出現‘平面鋪陳’的毛病。”所謂遞進式,就是后邊的論證是在前邊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前后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我們筆下的客觀世界是紛繁蕪雜的,人們認識事物時往往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規律。我們在論述問題時,如果能夠層層剖開,逐層深入,前后論述的層次之間形成遞進的關系,這便是遞進式了。
例如毛澤東的《反對自由主義》一文,即先提出中心論點,再列舉自由主義的十一種表現,接著再進一步分析自由主義的危害性及思想根源,最后提出克服自由主義的辦法——這種從擺現象、論危害到挖根源、揭實質,最后再提出解決辦法的順序,就是符合我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的。由此文章也就能顯示出層層遞進、井然有序的結構形式,使論點得到全面而深刻的闡釋。
二、注意文章之間的銜接和過渡
議論文講究內容的邏輯性,要求各部分之間非常緊湊,切忌拖泥帶水。因此在寫作中,我們必須注意各內容之間的銜接與過渡。
一是要注意層與層、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恰當地運用關聯詞語,表示出內容之間的因果、遞進、并列、選擇、假設、轉折、條件等關系,如“不僅如此,而且……”“如果真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那豈不成了精神第一了嗎?”
二是要注意段首表示順序、指代和小結、總結性的詞或詞組。議論文還常把某些表示順序、指代和小結、總結性的詞或詞組,放在一段的開頭,以表示各段、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使結構更加緊湊,讀者易懂易記。如首先、其次、再次、接著、然后、最后;這樣、這樣看來、正因為如此、因此、此外;總之、總而言之、由此可見、綜上所述,等等。如此,文章就會顯得更有條理了。
議論文思路的鍛煉和結構意識的養成是和長期的閱讀、寫作實踐密切相關的。我們一方面要善于從經典例文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又要在實踐中有意識地不斷規范自己的寫作。古人說“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又說“文章之有體裁,猶宮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這讓我們看到了結構之于作文的重要意義。俗話說“巧匠施工,不露斤斧”,但對于我們同學來說,還應該揣摩學習,循序漸進,通過掌握一定的格式來提高自身寫作議論文的水平,讓議論變得有條有理。
【課堂演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人著文,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都很少與父母說一說心里話,如今參加了工作,雖與父母同居一城,也常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時候是給父母一些零用錢,而不是和父母交流。作者以己觀人,發現身邊的人大多也如自己一樣,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溝通,于是便呼吁起溝通來了。
在一些人看來,溝通無非是借助口頭或書面的形式,交換意見和信息,何難之有?而上文作者以為:溝通決非易事。那么,為什么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怎么樣才能夠溝通呢?
請以“溝通”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