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贅言,考場作文對高三學生是何等重要!由于時間的限制、題目的約束、環境的影響、心理壓力等原因,考生能正常發揮寫出具有相當水平的文章已屬不易,而要超水平寫出令評卷老師拍案稱贊的文章就更難了。然而,奇跡也是人創造出來的,君不見年年都有不少滿分作文見諸報端嗎?“幸運總是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這話不假。要想在考場上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寫出錦繡文章,考前的準備工作極其重要。
一、廣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明代學者董其昌為讀書人開的良方。博覽萬卷詩文,奔波萬里路程,積累知識,增長見識,方能出現“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的佳作。魯迅犀利的文筆,錢鐘書睿智的語言,毛澤東氣勢磅礴的詩詞,除了他們特有的稟賦、氣質,還在于他們飽讀詩書、胸藏萬卷。
細察高考滿分作文,哪篇不是出自廣泛閱讀、善于積累、融會貫通的學生?《赤兔之死》得益于作者自幼便鐘情于《三國演義》等名著。上海某考生的佳作《面對大海》在有限的篇幅內巧妙地融進了大量的古今詩詞、名人名言、人物形象,“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小作者身上得到充分展現。
奉勸諸位,時間再緊也別忘了讀書。隨時翻閱書報雜志,尤其注重閱讀精美散文、議論文、小小說之類作品,對寫作大有裨益。“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見《陸象山語錄》)記住先賢的話,厚積再厚積。誠能如是,你的文章能不文采飛揚嗎?
二、細體驗,眼觀心察積素材
羅丹說:“美是到處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發現就應細心觀察。這里的“觀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瞪眼看,而是用心去體驗,用心去認識人和事。如果不帶上“心”去看,等于盲人之于五彩世界,什么美也難發現。
觀察身邊之事,在學校生活中挖掘素材。不少同學覺得身邊生活太普通,不值得寫,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小小說《最后一條紅裙子》寫的是一位女生高考完畢,心中對考上大學沒有把握,于是寄希望于心里打賭:“從校門到家門能有十八條紅裙子出現,高考也許會有希望。”一條、兩條……十七條紅裙子出現了,家門也到了,可第十八條呢?這意味著高考將要落榜。奇巧的是,最后一條紅裙子居然出現了,竟然是媽媽為自己新買的慰勞品,是一條屬于自己的紅裙子!小作者在給人物虛幻的寄托之外,暗含著深刻的哲理:成功永遠在于自己。這就是身邊之事,只要你捕捉住了生活瞬間的感覺,你便找到了寫作的最好契機。
觀察大自然,回歸大自然,思考大自然,這是目前呼聲很高的一個話題。由“人是自然的主宰”到“人與自然和睦相處”是我們的進步。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強調尊重自然,把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作為生存的至高境界。老子理論的核心精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主張返璞歸真,“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即與禽獸和平共處,與世間萬物和諧一體。老、莊思想在古代文人的詩文中多有體現,凡忘情山水、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多源于老、莊,如蘇東坡“哀人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慨嘆等。
由再現客觀美景,描摹自然之物,進而對自然環境的擔憂,對“人與自然”的思索,對人類“反自然”的沉思,對尊重自然的評述、展望、建議……都可進入文章。只有作了如此深入的思考之后,我們的文章才會內涵豐富,認識深刻。
敏銳觀察社會,滿腔熱忱地融入社會,在社會百態之中挖掘美。余秋雨的散文《垂釣》寫“我”游海參崴的見聞。海邊有胖瘦兩位老人垂釣,胖老人用一根釣繩掛6個小鉤,不斷釣起小魚,而瘦老人用碩大的魚鉤等待著大魚的到來。作者在散文中闡述了一個深刻的生活哲理:最大的對手也是最好的朋友,任何一個事物的整體都是由許多對立的方面組成的。這就是由觀察生活而悟出深刻哲理的范例。
三、勤練筆,精心打造出華章
韓愈的“業精于勤荒于嬉”已成為激勵學子勤奮學習的良訓。短文《擠牛奶的啟示》,告訴我們寫文章如同擠牛奶,“用進廢退”,越寫越順手,越怕動筆越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作為高三學生,應當珍惜難得的訓練機會,踏踏實實地寫好每一篇文章。
第一,精心設置題目。俗話說“題好一半文”,有一個精彩題目,可使文章流光溢彩。在這方面有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擬題的若干原則、方法:創新,激人讀趣;含蓄,耐人尋味;詩意,怡人情懷;嚼字,發人深省;諧音,引人眼神;仿擬,撩人矚目。這些都可借鑒。但大可不必拘泥于這些原則、方法,應當根據自己的寫作實際,靈活處理。精心設置題目,一定要建立在對話題的研究、對題目限制條件的逐一理解、對自己的構思選材胸有成竹的基礎之上。文章標題切合題目要求,符合所寫文體,言簡意賅,讀來響亮,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即可。
第二,構思力求精巧。構思是行文的關鍵,直接影響文章的質量。文章能否創新就看構思是否有創意。這里重點介紹“三角度”構思,取三個典型角度來構思文章既可避免單調也可避免繁雜啰唆,且有豐富多彩之效。《失街亭》特意寫了馬謖的“三笑”:一笑孔明“多心”,目無統帥;二笑王平“女子之見”,拒納善言;三笑司馬懿“不敢”圍山,麻痹輕敵。“三笑”從三個角度把馬謖驕傲自滿、剛愎自用、言過其實的性格表現得充分而又簡練。還寫了孔明的“三哭”,從三個角度表現他不徇私情、治軍嚴明和引咎自責的品格。
同學們作文也可借鑒此法,在安排情節、設置結構等方面均可從三個角度去想。
第三,巧妙安排結構。結構和構思緊密相連,它是構思結果的外化。構思精巧,也就帶出了好的結構形式。一般說來,勻稱的結構給人以和諧美的享受,而那種開頭、結尾短短幾行文字,中間“大腹便便”的“老三段”結構形式是難以引人入勝的。至于那種通篇不分段落一段到底的結構就只能讓人望而生厭了。
第四,反復錘煉語言。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它告訴我們沒有文采的語言文字是難以流傳久遠的。“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這是作文能進入“發展等級”的語言標準。高三學生時刻都應當思考這一標準,力求達到。當然,要真正做到,需要不懈努力,需要注重學習、訓練。首先向課本學語言。語文教材、語文讀本所選文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有的課文讀后可以仿寫一些句式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向生活學習,學習人民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這是避免學生腔的最有效的途徑。再次,向流行歌曲學習,吸收歌詞中有用的語句,可使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同時還得向古人學習,從詩詞歌賦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語言。
綜上所述,考前的作文準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千萬別寄希望于背誦幾篇范文便可使自己的文章光亮起來。應當腳踏實地,從進入高三的第一天開始就為自己的考場作文積累知識、積累素材、積累情感、積累語言。厚積之,薄發之,你的那一篇高考作文肯定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