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并為寫作積累一定的素材。
許多大作家都讀過不少的書籍。東漢王充8歲開始讀書,12歲時已讀完了在家鄉能找到的所有書籍,于是就跑到洛陽去求學。因為家貧買不起書,他就站在書坊里讀,并努力將讀過的東西記在頭腦里。因為閱讀為他積累了許多知識,所以,他才寫出了不朽的著作《論衡》。宋代的司馬光讀書更為刻苦,他怕睡覺睡過了頭耽誤了讀書,便給自己設計了一圓木枕頭,自己稱它為“警枕”,睡覺時稍微一動,那枕頭就滾開了,他驚醒后就馬上起來讀書。魯迅先生讀的書非常多,他的日記中不少內容都是買書的記載。魯迅先生讀書非常仔細,并在書上勾畫,寫讀書心得,他讀過的書一般不借給人,有人向他借,他寧愿另買一本給這個人,也不把自己勾畫過的那本借給人。郁達夫愛書成癖,每到一處,必定要買許多中外文書籍,常常會買滿滿一人力車的書回家,在日本高校求學的頭4年里,他共讀了近千冊的外國小說,平均每月20部。
云南曲靖一中的任玲老師曾就高一年級學生閱讀《語文讀本》(整冊約30萬字)的情況做了一次調查,結果令人憂慮:650人中,認真讀完的還不到5%;有18%的學生勉強讀過了;而79%的學生完成得相當不理想,或是老師要求就讀一點,不要求就不讀,或是只把感興趣的讀了,或是壓根就沒有去讀。連讀本都懶得讀,課外書就更不用說了。閱讀對于寫作非常重要,那些平時作文寫得好的同學,以及那些在考場上作文獲得滿分的同學大都是些愛讀書的同學。
要提高作文水平,多讀是關鍵。不光要讀課本,而且要讀有益的課外書,還要讀報刊時文。臺灣作家柏楊曾告誡說:“要不斷地讀書、吸收,吃菜也吃草,吃葷也吃素,要使它們都化成為營養。”魯迅先生也要求青少年廣泛閱讀,養成“隨便翻翻”的習慣。“多讀書胸中自富,勤練習筆下生花”,要寫好作文,就要從多讀多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