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凡·高的一幅油畫作品《向日葵》以3800萬美元的天價拍出,創下了當時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凡·高出生于農村牧師家庭,分別從事過美術商人和教員,還當過牧師。但現實生活總未能如意,一次又一次的工作,均遭辭退。后來他獨自到意大利南部陽光猛烈的農業區,開始了他真正的繪畫創作。凡·高的一生始終在寂寞、孤獨、痛苦中掙扎,他共創作了850幅畫,但生前只賣出過一幅。去世時年僅三十七歲。
那幅以天價拍賣出的《向日葵》作品,其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是震撼性的:作者竟用了鮮黃色作為整幅畫的主調,卻又用了與主色絕不協調的墨綠色來表現向日葵的莖葉,給人以被壓抑已久的巨大力量即將破體而出的感受。當凡·高表面上似乎得以解脫和升華的時候(鮮黃色的主調),那種墨綠色的強迫情結就固執地在心內凝聚,且已達到了即將爆發的地步,這個時候連鮮黃色的主調都帶有明顯的恐懼感和震悸感。對任何一位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員來說,此畫已提供了明顯的心理信息:作者的心理狀況已到了危險的臨界點,馬上就有重大的改變:要么升華,要么崩潰。此畫作出后十天,凡·高癲狂。
凡·高的《向日葵》使我們看到了“強迫心理”的高度緊張的危險圖畫:當人們違反本身意愿(不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對待自己有一種求全和固執的表現時,“強迫心理”就會悄悄地產生。
當人們在對現狀不滿意,希望重塑一個自我的時候,這時“強迫心理”也就容易產生。在生活中,有些人容易戴上面具,不茍言笑,而且總把標準定得太高,因此,總會因為一點錯誤而陷入深深的痛苦。在工作上,有些人相信某一種既成的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變化。在家庭和個人生活上,有些人表達感情的能力較差,對一些小節卻投入太多的精力。以上種種都是“強迫心理”的表現。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有了一些強迫性的信念,可以和你信賴的人一起分析這些信念不合理的因素,將你信念中的“我一定要”這樣的詞匯改成“我最好是……”然后釋放你的思想包袱,在做每一件事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樂趣。
(李婷薦自《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