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貿易安排與多邊貿易體制既存在相互競爭的關系,也有相融互補的關系。隨著區域貿易安排的日益發展,其在最惠國待遇原則、爭端解決機制、多邊貿易法律制度、單邊談判力量的增強等方面都對WTO多邊貿易體制構成威脅,帶來挑戰。
[關鍵詞]區域貿易安排 WTO 挑戰
[中圖分類號]F744;D8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5)06-0063-04
[作者簡介]鄭周明(1966-),貴州正安人,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廣東卓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在職法學研究生要從事經濟法、涉外經濟法研究。
隨著區域貿易安排日益增多,它們對多邊貿易體制產生的影響引起了世貿組織的高度重視,區域貿易安排究竟有助于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還是對它產生了阻礙作用?
世貿組織前總于事莫爾警告說,大量出現的區域性貿易協定,增加了它們取代多邊貿易體制,而不是對其加以補充的危險。
現任世貿組織總干事素帕差則指出,區域性協定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使人們對多邊化與區域化這兩種方式平行發展是否切實可行,對現存的世貿組織區域貿易協定關系的可持續性等問題產生了懷疑。亞太經合組織這類非歧視“開放式區域主義”,與正在大量產生的歧視性雙邊和多邊貿易安排相比顯得日漸衰弱。《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英文簡稱GATT)第24條規定是在區域貿易協定還很少見的背景下制定的,而如今其缺陷和漏洞日益顯露出來了。烏拉圭回合曾試圖加強對區域貿易安排的規范,但尚未取得明顯效果:《關于解釋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4條的諒解》(以下簡稱《諒解》)的許多規定含義仍然模糊;《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5條顯然模仿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4條,也欠缺明確性,沒有力口強區域貿易協定的審查機制。要確保區域貿易安排和多邊貿易體制相互補充而不是競爭,確保區域貿易安排真正成為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的一股積極力量,就必須進一步完善世貿組織關于區域貿易安排的規定,并使這些規定切實得到遵守。當前,區域貿易安排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擴散,幾乎每個世貿組織成員在這個問題上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這顯然加大了對其進行規范的難度。要就有關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對多邊貿易體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一、區域貿易安排的發展構成了對最惠國待遇原則——GATT/WTO基石的挑戰
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的構建基石是其在GATT第1條第2款就莊嚴宣示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它有力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 多邊貿易體制半個世紀的實踐證明了這點。可以這樣說,缺少最惠國待遇原則的CATT/WTO多邊貿易體制將是難以存續的。區域貿易安排對內實行貿易自由,對外則采取貿易的限制政策,成為全球貿易中的“堡壘”。這種“堡壘”嚴重地背離了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中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關稅。區域貿易安排對內取消關稅,對外則采取相同的稅率或高于集團成員方的稅率。這對區域外成員方產品進入區域內必將造成關稅上的阻礙。正如1994年11月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關于國際貿易政策的報告中舉例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消極作用之一就是,東亞地區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大都面臨著美國高關稅和頑固不化的非關稅壁壘的阻礙,而在出口鋼鐵和電子設備時,中國、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也遇到了美國相當嚴重的貿易壁壘的阻礙。”
2.非關稅措施。a.原產地規則:GATT第24條沒有涉及到原產地規則問題。鑒于原產地規則的不當適用日益成為阻礙國際貿易發展的措施,在世界范圍內對其進行法律調整就相當必要。GATT第9條對“原產地標記”作了原則性規定,第1款明確規定“每個締約方給予其他各方領域內產品在標記規格上的待遇,其優惠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國相同產品的待遇”,即在原產地規則方面實行最惠國待遇原則。但是區域貿易集團卻規定:集團內部的原產地規則對本集團成員方產品實行特別優惠。這明顯背離了最惠國待遇原則,只有在區內國家增值達到一定比例的產品,才能享受區內產品的優惠關稅待遇。“如果原產地規則特別有利于在本區域內制造的產品,這將嚴重損害區域外第三方的利益。”另外,由于全球區域貿易安排數量眾多,如果貿易集團針對來自域內域外的產品都有自己的原產地規則,這樣,每個產品出口到不同的區域集團就需適應不同的原產地規則,從而極大地阻礙了國際貿易的順利流轉。1973年在審查歐共體和歐自聯成員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時,工作組中的第三方成員國也曾指出,該原產地規則將會對第三方國家間接產品的貿易提高壁壘。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原產地規則也規定,只有100%是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生產的線作紡織原料的服裝和衣料才能免稅過境,這使亞洲和拉美各國供應商深受其害。顯而易見,原產地規則是作為一種工業政策來執行的。在實踐中,它成為強迫投資的工具。位于區域貿易安排外的公司只能做出惟一選擇:要么在區域內進行投資,要么停止貿易。b.反傾銷政策及保障措施:在區域貿易安排內,反傾銷措施、保障措施對區內與區外的適用也不一樣,往往演變為貿易保護的手段,同樣背離了最惠國待遇原則的要求。在“鞋產品”案中,阿根廷在確定進口增長及損害時以所有來源的進口數據為依據,其中包括南方共同市場各國,但其僅對非南方共同市場國家采取保障措施。在上訴機構的審理中,上訴機構首先否定了《保障措施協議》第2條第1款腳注的適用。腳注規定:關稅同盟在適用保障條款時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單位或以一個成員國的名義處理。區域貿易安排畢竟是一種背離最惠國待遇原則的安排,區域貿易安排的發展,無論是數量上的增加,還是其成員的擴大,都必將導致非歧視原則的適用范圍的逐步縮小。區域經濟一體化內部成員的優惠貿易安排將漸漸演變成實際上普遍適用的原則,非歧視原則反而會成為貿易優惠原則的一種例外。
二、區域貿易安排對WTO多邊貿易體制爭端解決機制的挑戰
《諒解》第12款明確規定,區域貿易安排實施過程中產生的任何事項,均適用于WTO爭端解決機制。然而,WTO現行的爭端解決機制能否完全解決這一問題卻備受質疑。
1.主體資格的困惑。據《諒解》規定:WTO爭端解決機制適用于WTO協定附件四下的各項多邊貿易協定。該WTO爭端解決機制在面對歐共體及其成員方共同締結的協定如《貿易服務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時,爭端解決機構應把歐盟作為獨立當事方?還是把歐盟和其成員方作為聯合當事方?雖然目前只有歐盟這一區域貿易集團出現了此類問題,但隨著區域貿易安排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其它區域貿易安排也有可能朝這種方向發展,我們應未雨綢繆,作好應付這種局勢的技術和心理準備。
2.管轄權的尷尬。區域貿易集團內部成員方難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糾紛,因而在其集團內部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爭端解決程序。這是保證區域貿易集團順利運行的非常重要的機制。在全球范圍內,大部分區域貿易集團成員是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成員,同時也是其他多邊公約的成員。因此,當某區域貿易集團成員間發生爭端時,這種爭端的解決事實上有多種途徑:一是區域貿易集團內的區域解決辦法;二是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下的多邊解決辦法;三是紐約公約等多邊仲裁機制。《關貿總協定爭端諒解》第23條規定:“如成員國謀求排除違反適用協定的義務或其利益的喪失或損害的一項行為或事項或排除實現各該項適用協定任何目標的一項障礙,他們應該訴諸且遵守本《諒解》的各項規則和程序。”換言之,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的成員方之間的爭端應按《關貿總協定爭端諒解》的相關規則和程序來進行。但事實上或從理論上分析,各國也將爭端的解決訴諸于區域貿易安排的解決辦法,從而游離于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爭端解決機制之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在第20章第5條就關于NAFTA的爭端解決機制與GATT的爭端解決機制的關系做出了規定,即原則上就協定、關貿總協定及其隨后的協定以及由此簽訂的任何協定引起的爭端,締約方可自行選擇關貿總協定的爭端解決機制或本協定的爭端解決機制。不難想象,游離出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外的區域解決辦法的程序及結果,極有可能與多邊貿易體制規則要求不符,從而構成對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權威的又一嚴重挑戰。另外,如果一方要求訴諸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爭端解決機制,一方卻訴諸區域集團的解決辦法,這種矛盾該如何消解?是區域集團解決辦法優先?還是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解決辦法優先?繼續讓這種困惑存在,同樣是對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權威的挑戰。
3.受案范圍的質疑。區域貿易集團的組建日益成為各國抗衡、競爭和劃分全球勢力范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從全球發展趨勢看,今后國際經濟關系將可能從國家間的較量轉向區域貿易集團間的較量,國家間的談判、磋商將可能轉向區域貿易集團間的談判、磋商。早在1990年9月20日美國《商業日報》就有文章認為:貿易集團激戰時代已經來臨,貿易保護主義將由經濟國家主權轉向經濟集團主權。在VVTO的實際活動中,各成員相繼結成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國家集團或同盟,以便與貿易伙伴談判,其中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四巨頭集團、凱恩斯集團、歐共體及其成員國、東盟、非加太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南方共同市場,以及亞太經合組織、七十七國集團等。這些區域貿易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全球范圍內談判時,相互對抗,屢屢使多邊貿易談判難以開展。如不及時抵制區域貿易間的過分競爭,也同樣可能瓦解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因此,應考慮將區域貿易集團間發生的爭端也納入到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中去。但是,國際組織一般只解決成員間的爭端,WTO也不例外。據《關貿總協定爭端諒解》規定,WTO爭端解決機制不對WTO觀察員、其他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地方政府或私人或法人開放。換言之,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只受理WTO成員間的爭端。區域貿易集團除歐共體之外都不是WTO成員方,這樣,WTO爭端解決機制受理區域貿易集團間的爭端缺乏國際法律依據。如何控制區域貿易集團間的爭端是擺在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面前的重要課題。
三、區域貿易安排對WTO多邊貿易法律制度的挑戰
區域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使多邊貿易法律制度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區域貿易安排法律制度中,有一些規則與關貿總協定的原則和制度明顯不一致,直接影響多邊貿易法律制度的實施。這種不一致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有的區域貿易安排在建立時,其法律框架不能完全符合關貿總協定的要求。例如,根據《建立歐洲自由貿易同盟的公約》的規定,英國等下國建立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在其第16次會議上建立了工作小組,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通過審查,工作小組認為,總協定第24條第8款規定自由貿易區各組成領土之間實質上所有貿易都要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而《歐洲自由貿易同盟公約》卻將農業這個經濟活動的主要方面排除在外是不恰當的,是與關貿總協定第24條規定相悖的。這種情況不單發生在歐洲自由貿易同盟上,其他一些經濟集團也有不同程度的類似問題。到1994年底,在66個審查自由貿易區與關貿總協定一致性的工作小組中,只有6個小組就其所審查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其余的均有爭議。這既說明有關集團的法律制度與總協定的要求不能完全一致,也表明總協定的規則和程序規定得含混,不明確。其次,有的經濟集團在運行過程中制定與關貿總協定原則不一致的規章,實施違反總協定精神的行為,如濫用反傾銷規則、增設非關稅壁壘等,以保護本集團的市場和產品。此種行為頻頻引發締約方之間的爭端,對此,關貿總協定的解決爭端機制卻不能發揮有效作用。實踐表明,關貿總協定原來的規則調整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行為是困難的,是不能完全適應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需要的。此現象引起了關貿總協定全體締約方的重視,并被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列入議程。
四、區域貿易安排的發展將使談判方的力量增大,這可能導致因單個談判方力量的強大,使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談判難以相互妥協,從而導致多邊談判停滯不前
21世紀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必呈現出兩種新的發展趨勢:一是隨著區域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從過去由個別國家的單個和分散的方式轉向集中和集團的方式;二是隨著區域間或同區域內不同貿易集團之間各種層次的區域一體化的出現,勢必形成一種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網絡”。一般來說,各國各地區特定的區域貿易集團必定存在共同的經濟政治利益,這種共同利益將驅使區域貿易集團堅持“內部協調,一致對外”的原則,即各成員方擬定對外經濟政策與貿易政策時相互磋商協調,對外談判則堅持共同立場。具體體現在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多邊貿易談判中,由發達國家組成的集團就往往以其突出的經濟政治影響力頑固堅持其要價,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國。在烏拉圭回合談判過程中,歐共體在農產品談判中的強硬立場幾乎使烏拉圭回合夭折。而其它區域性的貿易集團如東盟、南方共同市場等,無一不在多邊貿易談判中注重協調立場以提高其自身的發言權和談判力量。發展中國家在多邊談判過程中也是一再強調協調立場以與發達國家展開公開對話。西雅圖會議的失敗存在諸多因素,但發展中國家集團與發達國家集團的分歧無疑是導致其失敗的原由之一。在未來發展道路上,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投資政策、競爭、緊急保障與競爭政策的關聯、環境政策、勞工標準,等問題,如何納入其談判議題,如何避免受到區域貿易安排的控制或左右,將是GATT/WTO多邊貿易體制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