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辭:
作為民間智庫,世界與中國研究所的宗旨始終清晰不變:推進中國政治制度改良,推進中國民主進步。在村級民主選舉倍經波折的2005年,他們再次發出了獨立而理性的判斷。
2005年,世界與中國研究所已經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12個年頭。作為中國最早創辦的兩家民間智庫之一,世界與中國研究所和天則經濟研究所同在1993年成立。而前者的目光,更多放在政治層面的研究。
1985年夏天,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政治學碩士的李凡利用暑假,把美國所有的知名智庫機構跑了個遍,隨后寫了一篇論文,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根據美國經驗,智囊機構一定要走民間道路,完全依附于官方沒有出路。
1992年,民間生存空間伴隨市場經濟成熟而擴大,李凡從國務院所屬的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自動離職,并在一年后創辦了世界與中國研究所。
李凡的研究所不僅規模不大,在非政府組織同行中也略顯得另類,甚至曾經一度面臨“經濟危機”。這一切,都不影響李凡的初衷:通過智庫,推進中國政治制度改良,推進中國民主進步。
世界與中國研究所創辦初期進行了許多相當前衛的研究。1996年李凡等人就中國公民社會的狀態展開調研,并于兩年后出版了《靜悄悄的革命——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對中國非政府組織對于中國市民社會建設的影響作了一次深度研究,而直到2002年后,非政府組織才大規模被公眾知曉。
1997年研究所工作重心轉向基層民主,尤其是基層選舉。一年后,李凡認識了正準備推進鄉長公選的四川遂寧市市中區區委書記張錦明,有條不紊的組織工作后,1998年的最后一天,步云鄉全鄉公民投票選出了中國第一個直選鄉長。
2002年末,在民政部命名表彰的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市潛江市一次村委會換屆選舉中,李凡精挑細選組建了號稱中國第一個的民間選舉觀察團,在當地選舉期間深入現場連續觀察一周。作為民間選舉觀察團,他們不僅獨立觀察了選舉,同時介入選舉的程序,與地方官員一起修訂選舉操作細節,最后完成了一份民間的選舉觀察報告。
李凡積極支持選舉,尤其是村委會、社區組織的直接選舉。李凡曾經多次觀察國內外的選舉情況,在大量理論和實踐的積累后,他曾經對于以“素質低”要求限制村委會選舉的觀點發表評論:“2003年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公民文化程度大大低于我們的柬埔寨都開始了全國大選,我們現在對于一個村委會選舉還在使用素質低等理由來加以阻攔。”
然而2005年,類似山東濟南黨西村大規模賄選、湖南衡陽干部于涉村委會選舉沖突等賄選、暴力沖突的新聞時有發生,村級選舉面臨考驗。
反對村委會選舉者慶賀找到了新論據。對此李凡的解釋非常簡單:“正因為有些地方政府不真正放開競選,動用權力支持某一派,這樣就是重蹈臺灣黑金政治的老路,導致賄選、暴力沖突等影響選舉公正的行為大規模爆發。所以正需要民政部門積極改革促進民主選舉。”
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把大量精力花在推動基層社區選舉的事業上。他們的信念非常清晰:中國發展民主要從基層做起,基層民主要從選舉突破。
(姚 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