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辭:
看過李大同的報道和《冰點》周刊的人不可能不記住李大同,他不僅以其不懈的職業追求和始終如一的操守堅持多年不斷將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呈獻給讀者,更在2005因其挺身捍衛職業榮譽的風骨,給中國新聞界增添亮色。
2005年8月15日,《中國青年報》資深報人、親手培植出名牌欄目《冰點》的李大同發表公開信,公開批評報社的《采編人員績效考評條例(試行稿)》違背了衡量新聞價值的標準,剝奪了記者對社會和官場腐敗現象的監督權利,并直言,面對《條例》“我們不能再沉默,也沒有理由再沉默”。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業界極大震動,事后中國青年報社黨委經過討論決定重新制定條例。
《中國青年報》的傳統就是:內部經常發生自由批評和反批評,編采人員可以從中看到各種不同意見的交鋒,從而作出自己的判斷。李大同說:一套錯誤的利益給予和利益制裁方式,會將有優良報業文化傳統的中國青年報的價值體系瓦解掉。把歷來對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對維護社會正義和公眾利益、對推動改革有極大熱情、對貪官污吏和種種社會腐敗深惡痛絕、對努力傳播深刻思考、意識明確地擔當歷史責任的中國青年報人,庸俗化為一群一周復一周算計、爭吵自己能拿多少“分兒”的打工仔。
對于《中青報》的發展,李大同有很深的思考,他說:“我們這樣一份大報的財政撥款、人員工資以及絕大部分為公費訂閱的現實,都無一例外來自納稅人的奉獻,因此,黨報、機關報有絕對的理由必須對讀者、對人民有足夠的回報,讓他們滿意。讓讀者、讓人民滿意,就是黨報、機關報工作者的黨性規定,否則我們就是在尸位素餐。”
李大同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個人的追求,還需要建立一種機制,不能將評價標準強制性地依附于少數上級機關和官員的喜惡之下,而要按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精神來制定,按廣大讀者是否滿意歡迎來制定。
他的這些認識是經過長期的反思而總結出來的。李大同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完全是陰差陽錯,“當時連導語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當上記者可以全國旅游”。但當上記者時卻特別苦惱,“我對當時被稱作是‘新聞’的東西毫無感覺,那時常咬著筆桿子半天,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只有寫寫內參還覺得空間大一些。”
在李大同感到挫折的時候,他常看馬克思的著作,這給了他很多鼓舞,盡管有時候社會上什么是好新聞的標準被混淆,但他很有信心,“我知道馬克思不是那么說的,那些虛假浮夸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他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心聲,像馬克思關于“人民新聞”所說的那樣——“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后來思想解放的春風給李大同帶來了事業的春天,《傾斜的金字塔》等一系列報道獲得了來自群眾的強烈反響,他才找到了當記者的感覺。
現在李大同帶領一個充滿活力的團隊繼續實踐著他們的新聞理想,在他辦公室墻上貼著一行標語:“幾個老屁孩兒,一群小潑猴。”這種活潑的工作氛圍讓他非常得意。自《冰點》創刊至今日,持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新聞同業的好評,其中許多報道引起重大社會反響并被多種媒介轉載及轉播。在1995年末《中國青年報》舉辦的大型讀者調查中,《冰點》以最高選票居“我最喜愛的專版”榜首,1999年還被中宣部評為“中國新聞名欄目”,如果這些只是過去的成績,今天的《冰點》也沒有停步,最近接連有力作發表引起廣泛社會反響。
李大同非常感激這個時代給予他這樣的新聞人以舞臺,他感慨在“文革”后,自己有幸見證了中國報紙從宣傳紙向新聞紙的轉變,他說,“這些年來當記者,當編輯,總算出來一些能夠面對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東西,這樣我們才無愧于黨的新聞事業,這是一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最值得欣慰的。”
(郭宇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