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三十幾年時間里,隨著經濟管理學科的迅猛突起,實用性的有關著作大量涌現。相應地,面對理論并引導人們面向科學的著作便顯得不足、甚至缺乏。而其中深入淺出,能以一個清晰的框架,一條敏捷的思路啟發學者(特別是初學者)的著作,似乎更少。對此,未免令人感到缺憾。讀過《內部組織的經濟學》,為它所展現的框架之清晰、思路之敏捷所驚喜。甚覺茅塞頓開,往日遺憾散去許多。
經濟與管理,市場和企業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內部組織的運作,受到外部市場的制約。正因為如此,就有必要建立一個能夠把企業內部機構和外部市場環境統一起來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框架(前言,p.2)。從科學本身而言,要得出新的理論,首先要在更高的思想層次上做出抽象,把所涉及事物的本質客觀地聯系起來,即得出一個統一的模型;其次,在這個模型基礎上推導出新的理論,要把已有的有關單獨理論概括其中,即新理論可以解釋原有理論能夠解釋的全部現象,而原有理論卻不能解釋新理論能夠解釋的全部。新理論是原有理論的一般指導,原有理論是新理論在特定領域或者特定方向上的運用。新框架——新探索——新理論,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正是科學活動所遵循的基本邏輯。顯然,“新框架”是這個基本邏輯的起點,自然也是初始的導引,對于初學者來說,恐怕也是初始的激發和推動。作為初始的東西,新框架難免帶有很強的猜測、揣摩和大體預估的性質,能夠在其初次顯現時便給人以清新并且清晰的概念,通常是很困難的。難能可貴的是,《組織內部經濟學》一書,似乎特別注意到了這一點,總是在盡力要使這個框架達到清晰,甚至接近了可以直接翻譯為數學模型的程度。就這個框架的基本結構來說,用廣義的交換機制來統一,在這個機制中存在著性質略不同的市場與組織這兩個輔助機制。(p.53)內部經濟學的根本出發點是,把市場與組織視為可以替代交易的手段,而對于是通過市場進行交易,還是把交椅引導組織中來,則依兩者的效率比較結果而定。(p.52)這樣的定義、這樣的結構設想和目標界定,在沒有借助數學語言的情況下,確實已經很清晰了,把這樣的描述直接翻譯成數學模型,雖然還有些困難,但已經不是很多了。能夠看到,在同類著作中,完全用自然語言,能夠把一個嶄新的思想框架表達到如此清晰程度的,可能還不多見。
經濟的結構復雜、運動曲折,真實性更加隱蔽,不容易把握,因而,在相應的理論研究中,要得出初步的抽象結構描述,對數學的要求必定更加強烈。而為了達到相應的抽象程度,這些數學語言的有效表達,必須依靠相對強烈抽象的前提條件或假設條件。這需要很強的想像力。這些想像力與一個堅定的信念聯系著,那就是:通向深刻真理的道路與精密的數學相通,真理的完美與數學的美妙相一致。由此堅信,數學所能完成的演繹,必定可以揭示深層的規律。一個清晰的框架,實際上是強烈抽象的前提條件或假設條件的結晶,是有效想像的結果。想像是科學的苗床,數學是通向真實和規律的橋梁,有了清晰的框架,可以使論題的中心由本質和實用的初級水平上升到規律與理論的水平,所采用的方法也會隨之由直觀的和幾何的轉到分析的和數學的?!督M織內部經濟學》所展現的這個分析框架之清晰,其科學意義不言而喻。
一般地講,有了一個明確而清晰的框架,就為研究路線和技術路線確定了精細的參照系,甚至給它們指定了規范。如果研究過程是相應嚴謹規范的,那么,研究的內容便一定是邏輯嚴謹、循序漸進,并且步步正中要害的??茖W實踐活動表明,研究的進展,一步跟著一步,都有內在的邏輯。研究過程的深刻性,是要力爭讓這樣的每一步都富有引誘力,令自己非思考下去,非得出一個結果才好。在闡述這種深刻性時,則要把每一步中最富有引誘力的東西貫穿起來,令讀者跟上走一段之后,自己就覺得非跟著走不可了。初讀過《組織內部經濟學》,人們就不難產生這樣的感覺。從基本概念的給出,基本框架的交代,研究對象的界定,直到研究焦點的分析,逐層展開,環環緊扣,基本概念貫穿始終,具體分析集中深入,每一步都富有引誘力,而全書又以邏輯的嚴謹深入而更具魅力。全書在基本邏輯上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總括性地討論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從理論上確定研究的出發點;集中討論組織內部經濟要素的結構與功能。貫穿全書的主線是新古典主義的經濟模型。在這條主線上,針對邏輯分析的不同階段或者研究過程中的不同焦點,有效地運用了效率、均衡、成本、行為和機制等概念,力爭每一步都富有引誘力的努力是非常明顯的。而這種努力的結果也是很明顯的。例如,在論述市場與組織的選擇時,概括性地闡述道:“一旦市場交易的成本有上升趨勢,企業就會想方設法尋找可以替代的交易手段?!谎砸员沃?,就是尋求通過組織來替代市場。”(p.64)在論述代理關系的基本問題時,提道:“在世紀的市場交易中,假如信息成本(亦即交易成本)過高,市場便由組織所代替。而上面所說的監督成本也是信息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企業的內部組織中,監督成本仍然是必須關注的一個大問題?!保╬.74)在討論到經濟學基本要素——資本與勞動力在組織內部的轉化和經濟要旨時,強調:“促進經濟發展及企業之權變能力的,歸根結蒂,是人力資源的分配。因為只有人力資源才能掌握技能和積累知識,以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從這一點上看,人力資源是包含著無限的發展與變化之潛在可能性的一種特殊資源。而金錢,就沒有這種潛在可能性,因為金錢本身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發展?!保╬.174)通讀全書,人們不難發現這些論述的邏輯引導力,更不難發現它們所具有的專業研究透視力。清晰的概念,敏捷的思維,讓讀者不僅感受到知識的魅力,還感受到了難得的啟發,似乎直接接著這些論述做下去,就是很不錯的后續研究。由此可以認為,這本書那樣令讀者愛不釋手,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二十世紀后半葉,經濟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確定了眾多的專門化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出現了名目繁多的經濟學。作為一個知識體系,經濟學有自己的學科網絡體系和最基本的邏輯展開順序。隨著幾個世紀的科學探索,經濟科學知識的邏輯主線確立,這就是經濟——生產——行為——要素。因此,生產函數成為經濟闡述的基本前提,成為經濟規律得以精確化揭示的最基本的假說結構。從而經濟學將生產要素的配置視為最初始性的理論基點,生產函數為其最初始性的關系描述?;A性理論研究,必須都從生產函數入手,而在形式化方面,僅僅表現為對生產要素的修正或增減。在經濟學界,人們熟知的著名事例包括:一八九五年A.馬歇爾在古典生產函數中,增加了一個管理變量,分析結果奠定了當代企業管理理論的基礎;一九一九年L. Loehaus將生產函數納入利潤核算模型,造就了農業經營行為函數,成為現代農業經濟學的理論核心;一九三六年J.丁伯根通過對生產函數中可變的與不可變因子的報酬表示,得出了影子價格的概念,成為經濟約束條件的思想基礎;一九五七年R.索洛在一般生產函數的表達式中引入一個一般技術系數,得出了技術進步的顯式表達,并因此創立了測定技術進步的余值法。在《組織內部經濟學》里,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了這種研究的延續和發展,也正如上面已經談到的,這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了這種研究所又的內在活力。
這項經濟學研究,從新古典主義經濟模型的結構出發,首先考察要素配置的不同條件,得出市場與組織可以替代的概念;然后深入到組織內部考察要素質量變化的機制以及要素之間的本質區別,推導出相應的內部合算的概念和隱含的要素替代概念,揭示了代理機制的本質所在。顯然,這一分析過程,從簡單的數學形式上看,或許不難統一于一個有內部管理約束的、以市場價值為目標的最優化模型里。而相應的收益率轉變為內部報酬率或者影子價格,而影子價格與市面價格的比較,將導致組織措施與市場措施之間發生替代。效率平衡規律在背后發生著決定作用。這正是《組織內部經濟學》全書所展現的直覺結構。它規范而剔透。說這本書有清晰的框架和敏捷的思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在沒有運用數學的情況下,僅用自然語言,便把總體上的判斷和分析上的洞察表達到如此程度,作者們的科學直覺能力何等透徹!。
然而,數學的精確性及其所具備的驚人推導能力,又無論如何是自然語言所不能比擬的。由于沒有運用數學來描述,在《組織內部經濟學》里,沒有給出基本關系的表達式,因而也就難以明確各種因素在科學公理化結構中的性質和位置,盡管作者對經濟現實已經得出了有效的假說,而將這個假說翻譯成數學模型已不存在太多的困難,但由于沒經過這一步,便進入了而后的邏輯推理,結果導致有關分析始終沒有超出經濟核算的范圍,而沒有將其引入到最優化、邊際效率、因子替代以及內部報酬等更深層的分析水平。從而導致書中所闡述的決策、選擇、替代和機制等概念,似乎都沒有超出會計核算的范疇,而與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深度有些距離。盡管如此,瑕不掩瑜,對比《組織內部經濟學》一書留給人們的深刻啟發,這些恐怕真的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吧!讀過此書,人們會不自覺地感到,那里闡明的框架和思路似乎在發出一種引誘力,引誘著后來者要把后續的研究進行下去,也引誘著他們把這框架和思路翻譯成數學模型。因為再不翻譯成數學模型,并運用數學的智慧把這種分析引向深入,恐怕能領會這項研究的科學意義和理解書中的一些推測,都不是很容易的。仔細回想,這似乎也是書中字里行間隨時流露的。掩卷遐想,心生頓悟,其實,啟示也來自書中。
一部好的專業著作,由國外介紹到國內,要取得相當的學術地位,作者的學術努力和譯者的專業水平,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勞動,既帶給讀者知識的教育,也帶給讀者精神的激勵。讀過《組織內部經濟學》,深受專業知識的啟發,也為日本同行的學術努力所感奮。同時,也深為本書譯者-金洪云博士的專業水平所感奮。
(《內部組織的經濟學》,(日)今井賢一、伊舟敬之、中池如男著,金洪方譯,三聯書店二○○四年四月版,1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