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在財政方面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采取各種措施使農民減負增收,這些出臺的2005年中央的“一號文件”為中國解決九億農民的致富問題提出了治本之策。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說:“中國目前仍有近9億農民,都要靠政府補貼致富是做不到的。只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了,農業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農民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更多的收益。”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4695億公斤,比上年增產388億公斤,增長9.0%,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實際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快的一年。陳錫文說,去年農業增產增收是政策、價格、氣候等各種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04年初,中央政府也發布了關于一份關于農業、農村問題的一號文件,通過減免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的回升和農民的增收。其中免除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購置大型農機具貼使農民直接獲益451億元。
但展望2005,這位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專家卻不甚樂觀,他說,考慮到氣候和價格這兩個不確定因素,2005年農民收入增長的難度會比2004年加大。根據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安排,2005年農民增收的目標仍然是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幅度達到5%左右。陳錫文說,近些年來,由于耕地數量減少,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等的現象,中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大幅下降。陳錫文說:“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還達不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年新年伊始的第一份中央文件中,中央提出了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多方面要求,包括嚴格保護耕地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強對農民的培訓等。
“這幾方面都得到加強,顯然不僅有利于糧食穩定增產,也有利于整個農業提高效益和競爭力,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陳錫文說。
而財政政策對農業和農村的傾斜將使農民更多地感受到公共財政的溫暖。近年來,政府對于農業的投資,在整個國家的財政性投資中占三分之一左右。 而“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從2005年起,各級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用于農村的比例將不得低于70%。同時,中國將對中西部地區財政困難的縣、鄉較大幅度增加轉移支付。
陳錫文同時強調,中央政府還將繼續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合理的調控,保證供求總體平衡,價格基本穩定,同時,通過不斷減少農民的數量,使得繼續務農的農民逐步的擴大經營規模。
陳錫文說:“通過這些措施,農民的收入會逐步地加快增長,但中國農民收入的問題要解決仍將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