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競爭與合作同時拉幕
在歐美經濟界話語中,中印并稱為亞洲經濟雙引擎是去年的事情。過去幾個月里,中印比較研究成為全球經濟界的時尚。
近來,印度政府頒布了鼓勵外資進入的政策,引起人們對國際資本下個熱點的猜想:印度會不會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競爭對手?
據印度負責工商業的部長表示,在印投資的外商至少有77%獲利。他表示外國投資在印度的驅動力和在中國不同。印度是靠國內市場,而中國是靠山門市場。他指出,印度最大的優勢是廣闊的人力資源,有4億年齡在15歲到35歲之間的人群。他還指出,印度2005年經濟已處在起飛階段,正變得更加全球化,更加自由化。在過去十幾年間,印度貿易股票已經從17%增長到32%。
美國、印度和中國目前分列國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前三位的國家。中印競爭與合作狀況將極大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印度總理辛格表示,印中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卡納塔克邦希望加強同中國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方面的合作,也愿意開拓農業、礦業等新合作領域。據估測,中印自由貿易協議若達成,便將造就一個擁有24億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努 爾)
亞洲:救河豚就是救自己?
4月22日為聯合國“地球日”,聯合國指亞洲面對嚴峻的飲用水危機,7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20億人缺乏衛生設備,每日約3000名5歲以下兒童因喝下不潔飲用水和衛生惡劣死亡。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表示,亞洲的飲用水危機已令區內一半人口缺乏衛生設備,1/5的人口缺乏安全的飲用水。此外,世衛組織總干事李鐘郁稱,全球很多地區缺乏清潔飲用水,隨之而來的腹瀉癥疫潮已達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并估計全球每周有3萬人因此而死亡,當中大部分為兒童。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表示,受河水污染和堤壩工程影響,生活在亞洲多條河流的河豚正臨絕種的威脅。河豚是河水水質的關鍵指標。在中國長江、東南亞河流、印度恒河和印度河中的河豚都面臨絕種的威脅。長江的河豚目前只剩下13條。WWF指出,拯救河豚的方法同時也適用于幫助河流沿岸數以百萬計的亞洲居民。
交好印度,何妨多從“虛”處著手
應印度總理辛格的邀請,總理溫家寶4月9日下午開始對印度進行正式訪問。早在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中印關系時,借用了印度古籍《奧義書》中的詩句:“愿我們同受庇佑,愿我們同受保護,愿我們共同努力,愿我們文化輝煌,永遠不要仇恨,永遠和平、和平、和平!”以此表示兩國之間應和平共處、共謀發展。
由于上個世紀60年代中印邊事沖突,國人近半個世紀以來,對印度的了解并不是太充分,近期所謂“龍象之爭”的議論,也更多聚焦于經濟、科技、軍事方面競爭力的比較。其實,印度有更多值得尊重和學習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印度的精神生活。
印度是篤信宗教的國度,傳統文化主要載體是宗教社團和信教民眾。自1991年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社會各階層發生巨大變遷,但其傳統文化仍有巨大影響。
印度教發展至今4000年。在此熏陶下,印度人形成了獨特的國民觀念:鄙視物質享樂,崇尚精神追求;強調履行社會職責,順從等級制度等。因此,許多大人物雖然社會地位很高,仍然藐視物質,把精神追求置于最高位置。去過尼赫魯大學的中國訪問學者發現,諸多印度學者物質條件貧乏之極,但著作和論文卻都有著國際影響和上乘規范。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這種民族性格有助社會和諧,不會過度爭奪生存資源;另一方面也會壓制消費,導致市場不旺。2000年,肯德基宣布退出印度市場,麥當勞也只在印度開了20幾家,由此可見該國傳統文明和精神生活之強悍。
中國人無論如何不可低估印度的發展潛力。尤其在宗教精神、思想文化層面,應與之有充分的交流學習,這才是兩國交好的長久之道——別忘了,中國最強盛的唐宋年間,大量第一流知識分子都謙虛地以“天竺”為師!
(于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