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宴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中描寫的就是中國古代民間舉行清明宴的情景。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其中雖有不少封建內容,但作為一種食俗,民俗記載下來則無大礙。
在舊中國,一個家族一個祠堂,有族長,有家法。這種家法既有封建專制的內容,又有鄉規民約似的傳統美德內容。族長由本族中德高望眾的長者擔任,有執行家法的權力。祠堂是一種宗廟建筑,建在風水好的地方,祠堂中供有本族列祖列宗的牌位、畫像、塑像。祠堂有公田,租給佃戶種,田課收入由族長或族長指定的人掌管使用,一部分用來修橋補路,接濟孤寡,一部分用來作清明宴的開支。
每年清明節那天,全族男女老少集合在本族祠堂中舉行一年一度的清明會。首先由族長焚香燒紙、灑酒供牲祭奠祖先,接著報告本年度的工作,公布公田收支賬目,表彰遵守族規、仁義道德表現好的族人。對嚴重違反族規,有悖仁義道德行為的人執行家法,一般是罰跪、打板子,對謀殺親夫、親妻之類的惡人有處死的權力,但這是極少數。最后是舉行清明宴會,全族男女老少都來參加,多則上千人,少則幾百人,場面宏大而熱烈,這恐怕是中國民間最大的宴會了。
為了辦好清明宴會,節日前幾天就由族中管事之人開始張羅布置,支鍋打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采集家蔬野菜,清理杯盤碗筷,選族中烹藝高超之人掌勺下廚調和鼎鼐,大甑蒸飯,大碗裝肉,雞鴨魚肉皆有,蒸炸煮炒并齊,擺滿十幾張八仙桌,按尊長老幼依次入席,全族人歡聚一堂,敞開肚皮吃,放開海量喝,一些有名望的大族,還請響手(民間吹打樂隊)奏樂侑餐,熱鬧非凡。
我小時候參加過兩次清明宴,我最喜歡吃的是清明宴上的“齋菜”,即油炸花椒葉、油炸洋芋(土豆)片、油炸香椿芽、油炸蘭花豆之類。這在生活水平很低的舊中國是難得的美餐,加上又是吃的“公食”,不吃白不吃,因此大家都盡情地吃,盡量地喝,直到酒足飯飽,日頭偏西才陸陸續續、扶老攜幼、邁著醉步各歸各家。
寫到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笑話:說是有一個剛吃過清明宴的醉漢,挺著被酒飯撐圓了的肚子,歪歪倒倒地往家走,路上碰到一個孕婦,他醉眼地向人家打招呼:“嘿嘿!感情你也是吃了清明宴的吧!”那婦人沒好氣地啐道:“呸!我看你是灌黃魂(糊涂)了,老娘是懷了你的弟弟哩!”
新中國成立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推翻,許多宗廟祠堂被改作小學或村公所,清明會和清明宴的習俗也自然而然地消亡了,但清明祭祖掃墓的習俗仍然沿襲至今。
巴 人 燒 食
鄂西山區是巴人的故鄉,巴人的燒食習俗也和巴山舞蹈一樣土得有味。
在鄂西山區,家家都有一個燒火屋,兼有廚房、餐廳、烤火取暖、窯紅薯及會客等多種用途。在燒火屋中有一個1.5米見方的火塘,四邊用條石徹成。這個火塘一年365天不熄火。火塘中央從房梁上吊下一根鐵制的長鉤子,可以升吊鍋子,銅炊壺用來燒開水。一把銅炊壺可以用幾輩人,我見過一把最古老的銅炊壺用了120年。火塘四周是一轉木椅子,坐在上面烤火、喝茶、吃飯十分舒服。
由于一年四季燒火不斷,火塘里的火灰堆積有一尺多深,溫度很高,這厚厚的火灰就是燒制食品的“加工廠”。
最常見的燒食主要有紅苕(甘薯)、洋芋(馬鈴薯)、苞谷(玉米)棒子、辣椒、茄子、臘香腸、臘肉、腌魚等。
燒紅苕、燒洋芋是將紅苕、洋芋直接埋在火灰中燒,上面有明火,下面有暗火,20多分鐘就燒熟了。燒苞谷是將苞谷棒子留兩層包衣埋到火灰中燒,一會兒就燒熟了。燒辣椒、燒茄子是將青辣椒、嫩茄子埋到火灰中燒2~3分鐘后,再從火灰中取出來洗干凈,用手撕成條狀蘸醬油吃。燒臘香腸、燒腌魚是將已腌制好了的臘香腸和腌魚用打濕了水的黃草紙包住埋進火灰中燒,10分鐘就燒好了。燒肉是將臘肉塊切成薄片用打濕的黃草紙包住埋進火灰中去燒3分鐘就好了。蠶豆、黃豆、干玉米粒都可以放進火灰中去燒,一燒即熟。就連米粑粑、米飯也可以燒食。其方法是,將蒸熟了的米粑粑冷卻后直接埋進火灰中燒15分鐘就燒好了。這種粑粑稱作火燒粑粑,格外焦香可口。燒米飯是將淘洗過的大米或苞谷米裝進竹筒中,埋進火灰中去燒,約30分鐘飯就燒熟了,這種竹筒飯格外清香。
巴人對燒食情有獨鐘,不僅在家里燒,在田里干活,提到一只烏龜就撿一把柴來燒著吃,格外解饞。在山上打獵,打到一只兔子,也就在山上架起火來燒著吃。
燒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烹飪方法,恐怕在人類告別茹毛飲血后就有了,但為什么能長久地沿襲下來呢?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做法簡單方便,省去了鍋碗瓢筷許多麻煩,特別適于野炊。我年輕時,隨放排工人一起在崇山峻嶺的溪河中放過排,晚上在巖洞中住宿,全靠燒紅苕、燒洋芋、火燒粑粑充饑果腹。現在回想起來,真有些像“遠古長陽人”。二是這種燒食美味可口,確實與用其它烹飪方法做出來的同類食品好吃得多,而且可以保持食品的原味和營養。三是邊燒邊吃,邊烤火邊喝茶,很有生活情趣。難怪許多城里人都很喜歡吃農家的這種燒食。干部下鄉搞調查,都是在火塘邊座談,農民就燒紅苕、洋芋來招待。四是鄂西山區山林多,燒柴方便,也為燒食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