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有個名叫葛增的小孩,英氣勃勃,很愛動腦筋,凡是和他有過接觸的人,都認為他聰明奇特,不同尋常。
葛增八歲那年,有一群強盜突然闖進他家,抓住他的父親,準備殺人后再行搶劫。在這危急關頭,葛增靈機一動,振臂沖上前,大聲地說:“你們這些大人先生們,需要的只是我家的財物,那就請便吧,可千萬別傷害了我的父親!”葛增神情慷慨激昂,毫無懼色,強盜見了大吃一驚,慌忙放了他的父親,然后逃走。鄉里的人聞訊趕來,知道這事后,紛紛稱贊他說:“誰說葛增是個孩子!一句話能使眾強盜散去,真不愧有古時候壯士的風采。”
葛增十三歲,能寫得一手應試時用的漂亮的文章。他自恃才高,不肯循規蹈矩,墨守科舉考試時規定的章法,因此屢試不中。他憤憤地作罷,自我寬慰說:“大丈夫有志,怎么能夠一個勁地去求功名與俸祿呢!”從此不再作應試用的文章,轉而勤奮地攻讀古文詞,涉及《六經》、諸子百家和國史,吸收其精髓的部分,弄懂微言大義,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本。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磨練,他寫出來的文章酷似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和李攀龍,一時大江以南,淮河以北,人們竟相稱贊“葛增葛增為才子。”
令人婉惜的是葛增這個少年才子,因為父親的死,悲傷過度,毀損了身體,只活了二十七歲,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華。與葛增交往的文人學士聽到他不幸的消息,都把他比作唐朝時也只活了二十七歲的著名詩人李賀。人們讀到他的遺文,無限傷感,他的同鄉前輩文人陳公定把他引為“忘年交”來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