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叫睹史村的地方,藏在江北的小鎮石港深處,我不知道有關這個名字的故事,總覺得它跟別的村莊不一樣,千百年來,故事遠去,典故消失。這里彎彎曲曲的河水還是如從前一樣天然地流淌著。
我們的小船輕點浮萍,徐徐向前。一路都是我熟悉的景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宛如在故鄉,只是缺了故鄉的伊人。偶爾,有白鷺從水面掠過,還有翠鳥、斑鳩、白頭翁、百舌,這里竟然還有這么多鳥,我已是多年不見從青翠林子里飛出來的鳥兒。記得過著遙遠田園生活的時候,清晨喜鵲站在門前大樹上唱歌,祖母就告訴我,今天肯定有喜事,我一天都不定神,站在門檻上盼啊盼啊,常常是盼來了媽媽,她還從鎮上給我帶來了好看的辮子繩。我雖然再也無法做那個扎著紅的綠的辮子繩的鄉野姑娘,但我是多么喜歡這里純凈的陽光、空氣和水,這里未被現代文明浸染的鄉野之地。陽光舒暢地照耀著,柳條從臉上拂過,小蜘蛛爬在手臂上,溫柔地癢著。摘一枚葦葉,做一個小哨子,竟然是鄉音未改,還是那么清脆動人。岸邊有柿子樹、棗樹、石榴,伸手就能摘到。那枚棗還是青的,有些澀,像極了童年的味道。那時候,只注重打果子的過程,并不管果子是否成熟,再不好吃的果子,依舊大口吃著彼此取樂。
岸邊,有小女牽著羊走過,像我的鄰家小妹,有老人翻曬著玉米棒子像我的老祖母。如果時間可以重新給我一段溫柔的夢鄉,我愿意放棄一切,回到我親愛的故鄉。再和鄰家小妹塑一個個小泥人。再吃一碗祖母親手搟的面,那個香呀,是所有的面食店都比不上的。再淋一次故鄉的暴雨,洗去滿身的風塵。那些美食美衣呀,那些網絡生活呀,那些生命細節呀,都統統遠離了吧。如果還有什么故人來找我,就讓我像馬致遠一樣瀟灑一回,道東籬醉了也。
船行了九曲十八彎,忽見一茅廬掩在竹林中,煙囪里還冒著青煙。我立在船頭,卻真切地聞到了從木頭鍋蓋里飄出的玉米的濡香。那鍋底的柴火一定噼哩叭啦地燃燒著,那火光一定打映出一張溫暖而慈祥的臉。我曾經就是在這樣一座茅屋里生活著,門上每年都貼著一副對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船已行過,我不知眼前的茅廬人家是否也貼著這樣的對聯,但我知道一定住著和我的祖父祖母一樣樸素善良的人。
行至橋邊。不知哪家的鐘聲敲響,我知道我是再也回不去了,故鄉還在的呀,可是鄰家小妹也已遠嫁了,我的祖父祖母早已不在人世間,茅屋也坍圮在青草中了吧。在美麗的睹史村,我只有心疼如獨處商州的王禹偁,他行走在雪一樣的蕎麥花中,胭脂一樣的棠梨葉下,只能悲傷地吟哦出:村橋原樹似吾鄉。
豈止是樹,這里的菖蒲,這里的人,這里的小屋,都如是我的故鄉。欸乃的櫓聲漸漸停止,船泊了。我知道睹史村也將在我的生活中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