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欣可是我們公認的“養顏高手”,別的女生買護膚品或是去美容院做臉,她卻信奉食補,因為燒得一手好菜,平時又喜歡叫上一幫閨中密友品嘗她的廚藝。而大家又都是愛漂亮的美眉,于是欣欣隔三岔五地給我們做雞湯、燉豬手煲,據說這對女生的皮膚很有益處,能使皮膚細膩光滑。欣欣更是徹底地“以內養外”,每天早上一杯蘋果醋雷打不動,蘋果醋既能排毒又有美容作用。不過,最近欣欣的皮膚遇到了一些麻煩:粗糙而沒有光澤,毛孔變大,原本白皙的面龐也漸漸變得黑了些,竟然還長出了一些雀斑……
她詢問了皮膚科醫生,原來,這都是酸性體質惹的禍。醫生說,雞鴨魚肉乃至醋,以及米飯、糕點、漢堡等食物都屬于酸性食物,如果水果、蔬菜等堿性食物攝入不足,便會使體液酸堿失衡,導致酸性體質,對皮膚產生惡劣影響,會令皮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產生色素沉著、毛孔增大。此外,有些女性反復長青春痘,也與酸性食物攝入過多有關。
食物有分酸堿性之分食物的酸堿性,是指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后,經過氧化分解的代謝過程,有的產生堿性物質,有的則產生酸性食物。如果一種食物能使人的體液和尿液成為堿性,則是成堿性食物,反之就屬于成酸性食物。皮膚的健美,是美容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獲得皮膚健美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營養。近代美容學家也一再強調,宜多吃堿性食物,以保持體內偏堿性環境,對美容有益,不宜多吃酸性食物。人體如過多食用酸性食物,體內的血液將傾向于酸性,使機體新陳代謝降低。酸性的內環境還可造成皮膚的粗糙,使皮膚失去光澤,并易使人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肉類等動物性食品屬于酸性食物,所以個別喜歡吃肉的人容易長雀斑、長痣,且有皮膚變黑的現象。
那么,哪些食物是酸性的?哪些食物是堿性的呢?
酸性食物一覽:牛肉、豬肉、雞肉、蛋黃、牡蠣、鱔魚、粗糙米、面條、蕎麥、面包、蠶豆、章魚、泥鰍、蝦、啤酒、魷魚、鴨肉、紫菜、白糖等。
酸性食物的酸度大小依次為:魚肉>蛋>糙米>大麥>蠶豆>精米、面粉。
堿性食物一覽:菠菜、卷心菜、蘿卜、筍、胡蘿卜、馬鈴薯、橘子、黃瓜、葡萄、香蕉、蘋果、栗子、柿子、豆腐、豌豆、大豆、小豆、綠豆、甘薯、四季豆、藕、洋蔥、茄子、香菇、牛奶、蛋白等。 經測定,堿性食物的堿性大小依次為:海帶>黃豆>甘薯>土豆>蘿卜>柑桔>西紅柿>蘋果。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偏愛酸性食物,而人體自動調節酸堿平衡的功能是有限的,因此,應注意兩類食物的適量搭配,力求做到酸堿平衡。
大多數水果和蔬菜,有利于中和和調節體內由于精米、精面和動物性食品形成的酸性物質,以保持體內的酸堿平衡。從營養保健的角度看,食物的攝取最好能做到酸堿平衡。雖然食物的酸堿本身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微小,但無論是吃得過酸還是過堿,代表的都是一種營養不均衡,久而久之會對健康就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簡單地把食物以酸堿分為“好壞”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是對的;如果酸性食物吃得太多,吃些堿性食物均衡一下也是可接受的,但是不要矯枉過正了。只要遵循著均衡飲食的原則,注意天然新鮮食物的充分攝取,在營養上,在酸堿上,都能得到良好的平衡。
遵循美膚飲食四原則:1.每日飲食中,酸堿性食物的比例以1∶4的組合為最佳。 2.盡量吃偏堿性食物,以中和必須攝取的酸性食物。3.堿性食物如果過量食用,也會引起營養不良而導致皮膚病。因此,單純吃堿性食物只能是在要糾正體內偏酸環境的一段時間內,而不能長期為之。4.運動過后,應多食用堿性食品。人們在劇烈的體育運動后,會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疲憊不堪,有的還感覺饑渴難耐。此時,有的人端起可樂大飲特飲,有的大嚼巧克力,有的大吃雞、魚、肉,殊不知,越是這樣食用,肌肉酸痛和疲勞感就越加重。原因在于,體內的酸堿平衡不但不能正常維持,相反身上的體液偏酸而使疲勞癥狀加重。
常人的體液一般呈弱堿性。人在體育鍛煉后,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被大量分解,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刺激人體組織器官使人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此時應多食用牛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中和體內的酸性成分,緩解疲勞。
“五一”假期在即,黃金周里免不了吃吃喝喝,如果進食肉類較多,就更應該注意搭配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免造成機體酸堿平衡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