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年輕女性在月經來潮之前都會出現乳房腫塊或脹痛的現象,這就是俗稱的乳腺小葉增生性疾病。乳腺增生是最常見的乳房疾病,醫學上稱之為乳腺增生病,包括單純性乳腺上皮增生病和囊性乳腺增生病兩種。乳腺增生病既非腫瘤,亦非炎癥,而是乳腺導管和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和進行性變化。由于乳腺增生病的一小部分以后有發展成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乳腺增生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內分泌激素失調所致,比較常見的病因是雌激素與孕激素平衡失調,雌激素的量相對增多致使長期刺激乳腺組織。乳腺導管和小葉在周而復始的月經周期中,增生過度而復舊不全,從而導致乳腺增生病的發生。
那么,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癥狀和體征有哪些呢?主要包括:乳房疼痛、乳房腫塊,可有乳頭非血性溢液及月經失調等。乳房的疼痛與腫塊多與月經周期有關,一般來潮前一周左右癥狀加重,行經后腫塊及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疼痛亦可隨情緒變化而波動。疼痛常為脹痛或刺痛,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乳房,以一側偏重多見,疼痛嚴重者不可觸碰。乳房腫塊好發于乳房外上側,有片塊狀、結節狀、條索狀、顆粒狀等形狀,其中以片塊狀為多見。腫塊邊界不明顯,質地中等或稍硬韌,常有觸痛。月經前腫塊增大變硬,來潮后腫塊縮小變軟。少數患者可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漿液呈草黃色或棕色。該病患者也會伴有月經不規律的表現,如時間不規律,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經。患者常感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
在治療上,如果癥狀較輕,僅有輕度經前乳房脹痛,乳房內散在細小的顆粒樣結節,通常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緩解乳房脹痛,不必服用任何藥物,或者使用中成藥治療,每半年至一年到專科醫生處檢查一次。當癥狀影響工作或生活時,則應分情況予以不同的治療。
本文著重談一下中藥及其食療的具體方法。臨床上將乳腺增生病主要分為肝郁氣滯型、沖任失調型、痰瘀凝結型、肝火結毒型,具體辨證治療如下:
肝氣郁結型
癥狀特點:此型多屬單純乳腺增生病。除上述該病的特殊癥狀外,該型還多見于年輕女性,尤其是未生育女性。癥狀隨月經變化,疼痛癥狀明顯大于腫塊癥狀,以疼痛為主等特征,并兼有經前情緒郁悶,心煩易怒,胸悶噯氣,兩肋下脹滿,乳痛可放射至肩背。此外,還伴有苔薄白,舌質淡,脈小弦。
治擬: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方用:逍遙散合四物湯加減。
方藥:柴胡10克、香附10克、八月扎12克、青皮6克、陳皮6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橘葉5克、橘絡5克、益母草30克、生甘草3克。中成藥有逍遙丸、小金片、乳癖丸、四物合劑等。
沖任失調型
癥狀特點:該型多見于已生育婦女,以乳房腫塊較疼痛為顯著特征,兼有月經不調,可有腰膝酸軟、耳鳴、神疲乏力等癥狀,苔薄,舌質淡胖,脈濡細。此型多屬囊腫性上皮增生癥。
治擬:補益肝腎,調攝沖任。
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
方藥: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柴胡10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鎖陽12克、鹿角9克、巴吉天10克、香附9克、青皮6克、墨旱蓮15克、女貞子12克。中成藥有小金丹、散結靈或右歸丸合四物合劑。
痰瘀凝結型
癥狀特點:該型腫塊為邊界不清的堅實腫塊,疼痛較輕或無痛,腫塊大小多與月經周期或情志無關。月經多正常,部分女性可有月經延期,舌質紫暗,脈細澀或弦。
治擬: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用:桃紅四物湯合棱莪湯加減。
方藥:柴胡12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白芍15克、桃仁10克、益母草30克、三棱9克、莪術12克、牡蠣(先煎)30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浙貝母15克、海藻15克、生甘草6克。中成藥有血府逐瘀膠囊。
肝火結毒型
癥狀特點:癥狀與月經關系不大,可伴乳頭非血性溢液,色黃或棕色。舌邊或尖紅,脈細數。
治擬:養陰清熱解毒。
方用:知柏地黃湯加五味消毒飲加減。
方藥:生地3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墨旱蓮15克、當歸15克、知母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鹿含草30克、半支蓮15克、山慈菇12克、蒲公英30克、仙鶴草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