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的鄰居是一位皮膚科醫生,她的過敏性皮炎就是他治療的。前段時間,這位醫生跳槽去了一家民營整容醫院。起先,他只做激光之類的皮膚美容,但聽說最近竟然做起了隆胸、吸脂之類的手術。王琳心里犯嘀咕了:“做皮膚美容還說得過去,但皮膚科醫生會做整容手術嗎?根本就是兩回事嘛!”
盡管整容醫院越開越多,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但“10年毀掉20萬張臉”的現實似乎已經成為整容業界洗刷不掉的一個污點。為什么有那么多失敗的案例呢?這無疑與醫院和醫生的資質有關。根據規定,做整形美容手術的機構必須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一定得持有進行醫療美容項目的資格;同時,從業的醫師必須要有醫療美容的執業資格,應當具有6年以上從事整形外科等相關臨床工作的經歷,兩者缺一不可。而目前許多宣稱能做醫療美容的美容師,并不具備醫療美容的從業資格。
你的醫生有執業資格嗎
在接受整形外科手術前,除了留意醫師診所的正規性、合法性,更要注意其是否接受過完整的外科及整形外科培訓,是否是中華整形外科學會委員,因為只有該學會的委員是經過認證的整形外科專業醫師,千萬不要被一些類似名稱的醫學會會員資格所蒙混。
洋洋灑灑的一大堆頭銜并不代表其醫術超群,須知即使只到哈佛進修一個月也可弄張證書。
醫生造假常用招數:
1. 延長從業年限,經常由從醫算起,殊不知很多從事美容整形業的醫生都是“半路出家”,參加某學習班后才匆匆掌刀。
2. 粉飾出國背景。短期出國參觀或在國外拿一個實驗室學位就自封為“鍍金人士”,事實上一般自費出國很少有機會能真正長時間接觸臨床,動手機會更是為零。
3. 自封為“××專家”、“××王”、“第一刀”。也有自授“博士”的(刊登出戴著博士帽的照片),自授“主任”的(身為承包門診負責人,并非主任醫師)。
4. 夸大手術數量,動輒成千上萬。
5. 編造或自費刊入盈利性的所謂的“名人大辭典”。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韓國醫生真偽難辨
“韓流”來襲,韓國整容業的赫赫聲名讓國人對韓國醫生趨之若鶩。國內不少醫院為順應這一潮流,紛紛邀請韓國醫生主持業務。那么,這些韓國醫生的真實水平究竟如何呢?
一位知名整形外科醫院的院長透露,他經常會接到一些韓國醫生的求職意向,其中不少還只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沒有多少實踐經驗。這家醫院也曾經請一些韓國醫生來手術,結果,不少人要在國內醫生的幫助下才能完成手術。不少國內的醫生也反映,來中國“走穴”的韓國同行中,確有水準不錯的,但無法恭維的也不在少數。
國家衛生條例規定:來華的外國醫生必須辦理外國醫生執業證才能行醫。也就是說,只有持有該國的醫師證和我國的外國專家醫師執業證,才能上崗。求美者在手術前,務必先弄清外國醫生是否具有這兩種資質。此外,還要詳細詢問醫生的手術經驗,不要花了大把的錢,卻換來不盡如人意的效果。
高學歷的醫生水平一定高嗎
我們不僅要了解醫生的專業背景,還要弄清他們的動手能力。有的醫生學歷很高,也出過國,但接觸臨床較少,缺乏實踐經驗。這就需要我們多方打聽醫生的情況,獲知以往的求美者的評價,也就是醫生的口碑如何。
把手術形容得像修指甲一樣簡單的醫生,要敬而遠之
很多方面的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手術結果,因此預計手術效果與預報天氣一樣,嚴謹負責的醫生不會對你作出具體確切的承諾。一個負責的醫生會就事實說明,如通過這個手術,你的鼻子可以改善多少多少,而不會說“如果做了這個手術,你會變成天仙美女。”
在手術前的咨詢過程中,要留意醫生是否提及術后的疼痛、傷口,以及可能有的感染與合并癥等問題。如果沒說,則表明這不是個盡職盡責的醫生。醫生有義務解釋清楚整形手術方式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溝通愈清楚,術后滿意度愈高。如果醫生把手術形容得像修指甲一樣簡單,滿口承諾術后效果一定令你滿意,那你最好趁早另請高明。
愈成熟的麥子,頭愈低。好的資深醫生多不會耍大牌,甚至會建議你多考慮,更不介意你找其他醫生再咨詢。
明星照片或計算機仿真手術前后差異,僅可參考
貼一堆名人照片或標榜哪個明星是他做的手術,很難查證。而仿真整形before after差異,或秀成功案例,都可用計算機修飾,有時只是軟件秀。
提防某些醫生的“手術促銷”
如果你想割雙眼皮,醫生看看你的臉卻說:“要不要順便做個激光,我算你七折。”你也要小心,一個負責的醫生不會趁機牟利。